第11版:生活
3上一版  下一版4
 
守护儿童安全 远离意外伤害
“全方位”保障 夏季食品安全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20年6月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守护儿童安全 远离意外伤害
给孩子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
 

每一个宝宝都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对于14岁以下儿童来说,意外伤害是其健康的第一大杀手。那么,常见的儿童意外伤害有哪些?家长又该如何预防和正确处置?近日,记者采访到北京电力医院儿科主任夏艳斌,听她介绍遭遇意外伤害时,家长的正确应对方法,让孩子度过健康安全的童年。

危险:食物中毒

应对: 区别不同情况采取措施

当孩子吃了食物后出现呕吐、腹泻,甚至发烧等症状,高度怀疑食物中毒时,家长不要慌张。夏艳斌介绍,如果是误服了洁厕灵等碱性很强的毒物,应立即喝醋、柠檬法、橘子法等来弱化碱性。如果误喝酸性很强的毒物,尽快喝苏打水、肥皂水来中和酸性。“特别强调,如果孩子误服强酸、强碱性毒物,千万不要催吐。”

夏艳斌提示,家长要尽快弄清楚小孩在什么时间服用?误服了什么药物?服用的大体剂量是多少?“要区别不同情况,采取必要的救助措施。在送医院急救时,应将误服的药物或药瓶带上,以便医生及时了解情况。”

危险:溺水

应对: 切勿提双脚倒立状控水

夏季是溺水事故多发的季节。家长不要带孩子到非游泳区或野外河塘中游泳,而应选择有专业救护人员的正规场所。夏艳斌介绍,家长在给婴幼儿洗澡时也要十分注意。“不可留孩子一个人在澡盆中洗澡,此外,婴儿游泳时,家长必须严格控制时间,不超过15分钟。应经常托起孩子臀部、腋下,帮助其减轻颈部的负重”。

发生溺水后,家长应该采取哪些正确的方法进行急救?夏艳斌提示:“将孩子平放,迅速撬开其口腔,清除咽内、鼻内异物,抬高下巴,尽快施行人工呼吸。一旦孩子心跳停止,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千万不要提着孩子的双脚作倒立状控水,这样做效果不佳还会延误抢救时间。”

危险:交通事故

应对: 倒车注意周围情况

“家长应时刻看护好自己的小孩。”提到交通安全,夏艳斌提示家长带小孩外出时,要注意力集中。“家长要避免孩子在车多、路况差的地方玩耍。在过马路时,即便是看到绿灯后,也要观察是否有车辆。确认安全后再通过。变灯时不着急跑。”

驾车带孩子出行,夏艳斌重点提示了倒车的问题:“倒车镜和后视镜有视觉死角,要注意孩子是否在车子周围。此外,家长应该引导孩子习惯使用儿童安全座椅或安全带。在驾驶过程中,还要注意观察,提示孩子不要将手、头伸出车外,以免发生危险。”

危险:烫伤

应对: 冲、脱、泡、盖、送

夏艳斌提示,尽量让孩子远离厨房、暖水壶、热水杯、热粥等,应将其置于孩子不易碰到的地方,确保孩子不会拿到打火机,火柴等。“处理烫伤程序可以概括为冲、脱、泡、盖、送。”

夏艳斌介绍,将烧伤或是烫伤部位放置在自来水中冲,时间大概持续20分钟左右。打开水龙头时,不能太大太急。因为水压太高可能会伤害到伤口。对于面部等处烫伤可用毛巾等盖着眼部、口部及耳廓,缓慢用水冲洗。“如果烧伤或是烫伤部位有衣物沾在皮肤上的话,在经过凉水冲过之后,须要用剪刀将衣物小心地剪开,不能直接拉扯衣物。不然的话会使烫伤部位的皮肤脱落,加剧伤口的疼痛感,也不利于伤口的恢复。”

“在第二步完成之后,再将伤处放在凉水中浸泡创伤面,大概需要30分钟左右。因为伤口处很容易被细菌感染,所以要用干净的毛巾将伤口包起来,这样的话就能防止伤口感染了。经过以上几个步骤后,家长根据烧烫伤严重程度决定送至医院治疗。小面积的在当地诊所或小医院治疗就可以,大面积烧烫伤需要送往大医院烧伤专科治疗。”

危险:跌落伤

应对: 不要用手揉患处

“家中应保持地面清洁干燥,以防小孩跑闹滑倒。步行不稳或运动智障患儿,要有家长扶持步行。”夏艳斌说,“一旦发生跌磕伤时,不要用手揉患处,可用干净的毛巾浸透冷水或用毛巾包裹冰块敷在受伤的部位。经冷敷后再用湿热的毛巾敷于患处并轻轻按摩,以帮助消肿。局部损伤或出血时,应检查是否有肿包、裂口,伤口较大时要用干净毛巾按住伤口,并尽快就医。要留意伤口愈合程度,伤口较深的最好到医院注射破伤风疫苗。”

夏艳斌提示,如果头部跌落时,首先要查看是否清醒,如呼叫不应,呼吸不稳,则进行人工急救,同时拨打120急救。

危险:异物卡塞

应对: 掌握“哈姆立克急救法”

异物卡塞也是小朋友经常会遭遇到的危险。“首先,家长应该避免宝宝在进食时啼哭或大笑。”夏艳斌说,“一些物品的放置也要多留心。比如,果冻、豆类、糖果、药丸、药片等能放入口内的物品,要放在安全的地方,避免儿童误服。”

“如果孩子出现鱼刺卡喉,应立即停止进食,减少吞咽动作,不要采用喝醋等方法。怀疑异物卡塞时,家长首先要看是否能用肉眼看到异物。如果能看到异物,就用手小心取出;如果无法取出或是看不到,就可以使用哈姆立克法:双手抱住孩子腰腹部,一手握拳放在脐上两横指处,另一手固定拳头,连续、用力、快速冲击上腹部,直到孩子吐出异物。”夏艳斌介绍。

□本报记者 盛丽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