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所说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是指工程技术领域高技能人才申报专业技术职称通道不畅。破除高技能人才职称阻力,不是只有执行文件一条路,多管齐下才能奏效,甚至迎刃而解。
“国家、地方都出了政策,就是难执行。高技能人才职业贯通发展的‘最后一公里’有待打通。”今年全国两会,来自生产一线的人大代表、一汽解放大连柴油机公司发动机装调工鹿新弟带来了他的相关建议。(5月25日《工人日报》)
这里所说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是指工程技术领域高技能人才申报专业技术职称通道不畅。现有政策支持高技能人才申报专业技术职称,以实现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但在现实中,政策“卡壳”落地难,而且许多一线代表对此都有同感,可见问题比较普遍。
为什么高技能人才难评职称?报道中归纳如下几点:
“工人和干部的身份限定难突破,而这两者意味着不同的待遇。”还有代表指出,高技能人才评职称可能会对企业管理体制带来变革。这个说法令人有些不解——企业改革多年,打破干部、工人身份区别是重要内容之一,宣传中常见相关成就,为什么至今还是问题呢?果真如此,倒是首先应该检讨一下企业改革成果,进一步彻底改变企业管理体制,而后再谈技能人才职称问题。
“公司技术人员都没有正高级职称,因此不能申报。”这是一个根本不能成立的“理由”,是无端附加条件。人社部《关于在工程技术领域实现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的意见(试行)》中,明确获得中华技能大奖等荣誉的高技能领军人才可破格申报。如果这个“意见”连企业没有正高职称的“格” 都不能“破”,倒是需要考虑修改文件加以明确,并且改“试行”为正式规定,要求企业落实。
“目前出台的仅是指导性文件,缺乏约束力。”这应该是比较关键的制约因素。因此,鹿新弟代表建议,建立督导、考核机制,以跟踪相关政策文件落地情况。但接下来的问题是,企业在用人、分配等方面有相当的自主权,是否必须执行仍是问号。于是,话题又回到职称本身。
职称是做什么的?简单说,就是权威机构确认一个人的专业技能水平等级的证明,并依此给予相应的经济待遇。正如鹿新弟代表所说,“高技能人才评职称的意义在于给年轻工人看得见的发展途径,让他们更有奔头。” 需要指出的是,现行政策下,职称还有一个“通用”功能,即拿到国家承认的职称证书,在任何用人单位都有效。严格说,这是一种人为的条件限定,区别仅在于哪一级认定。
那么,同样的道理,如果抛开“通用”这个因素,企业用人,只要承认他的技能水平和贡献,即使没有职称或者自定标准,同样可以给予优厚待遇。媒体宣传过许多企业给予高技能人才以数十上百万元的岗位补贴,甚至超过了企业高管,显然比职称更“实惠”。因此,根本的问题在于企业是不是真心爱惜人才,尊重人才,而不是有没有职称。反过来说,如果职称没有了“通用”功能,企业又不能厚待技能人才,人才完全可以“跳槽”,到重用和厚待自己的企业去,“解放”的人才,“吃亏”的只能是企业。
破除高技能人才职称阻力,不是只有执行文件一条路,多管齐下才能奏效,甚至迎刃而解。
□张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