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这儿住了35年了,一直没有太大的变化,直到去年,这里有了明显的改观。”提起2019年胡同环境整治提升工程完工时的事情,家住东四九条38号院的张大爷依然津津乐道,“您看这房瓦、墙面都整饬了,门楼也修缮了,但都保留了原来的样子。胡同两边不再是满满当当的停着车,而是栽上了绿植,这就是我心里的古都风韵。”
2018年10月,一项名为“东四环境提升工程”的胡同整治修缮项目稳步展开,简单的项目名称背后蕴藏着胡同复兴的希望。北京住总第六开发建设有限公司的城市“修复师”走进这片历史街区,用匠人的细致与执着在这寻常巷陌之间施展他们的技艺,使豆瓣、东四九条、朝阳门内北小街等十余条街巷以精品胡同的面貌得以再生。如今再走过这些老胡同,原本老旧凌乱的街面干净整洁、老北京特色浓郁。
修旧如旧 重现古韵
以往的胡同整饬,追求的是整齐划一、修旧如新。免不得粉刷涂料、粘贴仿古砖皮……给本已粗粝不堪的历史建筑又罩上了厚厚的油彩。而东四环境提升工程在整治修缮过程中则强调的是严格按照古建的规制,以原工艺、原形制、原材料、原结构古法细作,为胡同“护肤美颜”,重现古韵。
油饰师傅王玉良从事这个行业已经接近20年了。王玉良最擅长的就是古建筑的油饰。油漆施工被称为“地仗活”,就是利用各种油料、血料、灰料、线麻对建筑物的木材构件进行加固、整形、防腐和装饰。这套程序简言之,叫“一麻五灰”。即:捉缝灰、通灰、使麻、压麻灰、中灰和细灰。据他介绍,胡同里所有的油漆施工全部沿用了“一麻五灰”的古法,做完的油饰不鼓不裂,连油漆也是使用以猪血加桐油按比例配成的古法“天然”油漆,可耐用数百年之久。
一户一策 慢工细活
古建修缮靠的是细心和耐心,一砖一瓦都要精心侍弄。在这儿从事修缮工作,仿佛一步踏入了胡同的慢生活。住六公司的项目负责人不再“急赤白脸”的催促工期进度,而是心平气和的把这些胡同转了个遍。
为了修缮工作稳妥得当,项目负责人几乎天天都要与设计单位联系沟通,然后共同实地踏勘,“一院一策、一户一策、一门一策”的制定修缮方案。项目部还请来古建大师刘大可、马炳坚按照史料典籍为修缮出谋划策,对做法现场指导。
工程开始后,项目管理人员对工人师傅反复叮嘱:“别着急,慢慢来,咱一点一点儿弄,慢工出细活儿。”清理两块砖雕用了四天,清理一个抱鼓石用了三天,雕刻一块青砖用了半个月,修复一个门楼用了一个月,修缮38号院的宅门时,对檩条、墙面、门板进行了保护性的重新拆砌,耗时半年有余……
科技融入 完美嬗变
“整个胡同路面都换上了透水材料铺装,基本实现了大雨不积水、小雨不湿脚。”项目经理范迎秋介绍说,原来道路两边铺的都是普通地砖,局部有水泥地面,且已经破碎凹凸不平,街巷每逢雨季都得“看海”,这次把海绵城市的改造理念植入了老胡同,彻底解决了这一难题。
胡同两旁原有的占道停车也随着海绵城市改造一并被理顺了:现在取而代之的是修葺一新的专用停车场和沿路整齐摆放的绿植花台,还安装了无障碍栏杆扶手。这样显而易见的变化也得到周边居民的赞誉。
在近一年的时间里,项目部一共修复了70个门楼,其中文保级大门楼10余个;2000平方米的机制瓦全部更换为旧式合瓦;1500米的弱电线路统一入盒;门道重新铺设了方砖;大门重做青白石台阶;为住户更换断桥铝门窗200多樘、重做木门70多樘。
飞檐外墙、门簪门墩、雕花影壁神采飞扬;朱门赤柱、青砖灰瓦、雕梁彩绘容光焕发,老胡同获得了再生。经历了百年千年的街巷正在拂去岁月的尘垢,带着历史赋予的坦荡和自信,走进下个百年千年。
□本报记者 崔欣/文 彭程/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