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乱了,同样是防疫,为啥每个地方要扫的二维码还不一样?”市民葛先生的手机上装了一大堆疫情防控小程序,公司上班、体育馆打球、超市购物甚至是家门口就餐,进门必扫的二维码都不一样。同一座城市里,为何不能一码通行?在疫情暴发初期,本市不同地区、不同部门各自开发了不少防疫小程序,要求市民进门扫码,即便在“北京健康宝”普及后,这些五花八门的二维码也一直没有退出。(5月14日 《北京日报》)
在防疫期间,各个地区、部门,基于不同的防控需求,推出了各种防疫二维码,都是利用信息技术、大数据等,主要用于采集居民信息、追溯出行轨迹、区分健康状态等。在初期,这些防疫二维码立了大功,在短时间内就迅速采集大量居民信息数据,实现技术防控,提高了整体防控效率。但是,由于防控二维码来源不一,又不能相互替代、兼容,市民需要同时安装一大堆防控二维码,造成“万码奔腾”的尴尬局面。
从信息技术立场看,各种防控二维码的技术基础一样,不存在兼容互通的门槛,关键在于发布者各自为政,没有打通信息数据接口,未能实现二维码互认,导致呈现“万码奔腾”,不仅造成了防疫工作的地域分割,亦对市民形成干扰和麻烦。由于防控二维码不能互通互认,市民在不同的场合,需要安装不同的二维码小程序,在使用过程中需要辨识,无形中增加了识别时间,降低工作效率。
为适应常态化防控需要,助力人员有序流动和全面复工复产,各地需要尽快终结防控二维码乱象。先统一本地健康码,终结“万码奔腾”,将其它防控二维码一律取消掉,并对采集数据进行归总、统一保管,制定个人隐私信息销毁方案,待疫后统一销毁,防范非法泄露、盗窃。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全国健康码的统一,实现跨地区互通互认,让人员全国流动更便利,促进经济社会稳步发展。□江德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