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星星的 光芒
妈妈的老规矩
“超级劳模”苏东坡
■征稿启事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年5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超级劳模”苏东坡

 

提起苏轼,大家会联想起他的一连串名号:词,和辛弃疾并称“苏辛”;文,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名列“宋四家”之一,绘画也不错,尤擅墨竹、怪石等。仅这些名号,评他为宋朝文化劳模就当之无愧了,而苏轼除了文学上全面发展,在其他方面,也堪称劳模。

比如,他别号“东坡”的来历,与他自己亲自种田劳动有关。北宋元丰四年(1081年),贬官黄州的苏轼,经批准可以耕种一块地,解决全家老小的吃饭。这块地约五十亩,荆棘丛生,瓦砾遍地,在黄州城东门外的小山坡上。苏轼带着全家老小,在山坡上拔草开荒、引渠灌水、种稻种麦。他给自己起了个别号——“东坡居士”,并写了《东坡八首》记录他的开荒经历。“废垒无人顾,颓垣满蓬蒿。谁能捐筋力,岁晚不偿劳。”“种稻清明前,乐事我能数。毛空暗春泽,针水闻好语。分秧及初夏,渐喜风叶举。月明看露上,一一珠垂缕。……”前一首诗实写开荒的辛劳,后一首虚写来年种稻的过程。无论是实是虚,都生动展现了东坡开荒种地的情景及心态。尤其是后一首,苏轼对水稻在抽秧、拔节、分蘖、结穗各个阶段的情态描写,如果不是躬耕亩垄,怎能如此细腻入微?如果说,王维描摹乡村风光的《渭川田家》、白居易揭露农民疾苦的《观刈麦》时,两人是在田埂边采风的记者,那么,苏轼是在田里操作的农夫。他的诗,是他亲自挽起双袖、手持耒耜从事稼穑时的真实感受。

苏轼田种得好,还是治水能手。他当杭州“市长”时,整治西湖水患,将挖出的泥筑了一道堤,种上桃树柳树,成了西湖十景之一的苏堤春晓。

苏东坡还在徐州抗过洪水。他在徐州太守任上,遭受了百年一遇的大洪水。苏轼身先士卒,带领徐州军民连夜奋战,终于在城外筑成“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的临时堤坝。坝成翌日,“水自东南隅入,遇堤而止”,徐州城暂时保住了。洪水退去后,苏轼考虑自己离任后,万一下次再有洪水怎么办?他上书皇帝重修城墙,加固易受洪水冲袭的要害地方。

所有工程方案,都由苏轼设计指挥。在随后的五百多年里,徐州虽然水患不断,终因有此堤为屏障,一直安然无恙。后人写诗赞道:“自公去后五百载,水流无尽恩无穷。”

苏轼还规划过广州的自来水系统。古代广州受海潮的影响,井泉水偏咸。到宋朝,城市发展迅速,人口剧增,供水矛盾突出。被贬惠州途经广州的苏轼,建议用竹筒引蒲涧水入城。他还亲自参与总体规划,解决了广州城居民的饮水卫生问题。

苏东坡还是五星级厨师。他发现黄州的猪肉很便宜,发明了流传至今的“东坡肉”。他将整个烹饪过程记入《猪肉颂》:“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他还是个服装设计师。他设计过两款“东坡帽”。一款是竹笠帽,可以避免阳光照射在脸上。如今在广东惠州和海南的儋县(古称儋州)的田间,这两处苏轼当年生活之处,至今还有戴这种帽子的妇女。为了衣着穿戴方便,宽松舒适,苏轼还为自己设计了一种筒高沿短、脱戴方便的高帽子。大家纷纷仿效,把他设计的帽子叫“东坡帽”。

□蔡亚春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