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记者从山西省卫健委获悉,该省将开展以禁止随地吐痰为重点的文明卫生习惯促进行动等系列专项行动,以优良习惯、优美环境助力抗击疫情。(4月13日 中新网)
随地吐痰既不卫生也不文明,既影响环境还极易传播疾病。整治“随地吐痰”并非小题大做。“不随地吐痰”写进了国家卫健委编制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不同风险人群防护指南》,这既是出于防疫的迫切需要,也是公民文明素养的基本要求。所以,无论是从保持个人的卫生文明习惯,还是从优美环境、阻止疾病的角度来看,每个城市都应该禁止随地吐痰。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暴露出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同时也正因为疫情防控的助力,让人们有了改变传统陋习、建立新的文明习惯的契机。山西省有关方面顺势而为,并借助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发布《关于以优良习惯优美环境助力抗击疫情决战完胜的通知》,将整治随地吐痰纳入其中,可谓正当其时。一方面,“不随地吐痰”经过这场疫情考验,已在全社会形成广泛共识;另一方面,各地都在向这一陋习宣战,就像“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一样,即便过去有这一不良习性的人,想必也不敢“任性”了。
同时我们注意到,对于“随地吐痰”,除了专家呼吁、民间倡议外,各地也有相应的法规明令禁止。比如,不少地方的市容环境卫生条例规定,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便溺;乱丢瓜果皮核、烟头等废弃物的行为,责令改正,并可处罚款。北京市正在审议的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也将“不随地吐痰”纳入,其中明确规定: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便溺、乱扔垃圾等行为,最高可处500元罚款。可见,整治“随地吐痰”并非小题大做,不仅是为了城市环境卫生,也是为提升城市文明品味,更是“以优良习惯、优美环境助力抗击疫情”。□付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