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战在抗击新冠肺炎一线的“白衣天使”感动了亿万公众,受到了广泛的赞誉、理解和支持。但“天使”们冒死救治的患者以及与之相关者的“待遇”如何呢?媒体报道:新冠肺炎治愈出院了,亲戚朋友都躲着;好不容易从疫区回来了,邻居却避之不及;小区里出现了确诊病例,明明自己正常,也成了“嫌疑人”……很多与疫情“沾边”的人都觉得自己遭遇了不一样的待遇,甚至是歧视,承受着很大的精神压力。这是一个应该引起社会关注的问题。
人们注意到,媒体报道涉及新冠肺炎患者的电视画面都做了模糊处理,显然,这是为了避免给他们及其亲友带来不必要的精神压力,而非不能坦然面对公众。但是,如果说保护患者隐私是必要的,是出于好意,那么,由于新冠肺炎的特殊性,患者病愈出院后,这种保护实际上难以完全实现——为了跟踪观察,防止疫情扩散,或者为了破解医疗难题,许多信息难免要公开,往往不可能“秘密”进行。为了更多人的健康,也不应该保密。
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公众心态。这里,换位思考很重要——患者不幸染病,是病毒的受害者,不该再承担不应有的精神压力。至于从疫区回来或邻里有病例的“沾边”者,更不应无辜“躺枪”。如果当事者是自己,又该怎样?
疫情的肆虐与未知,放大了人们的恐惧,趋利避害是本能反应。这种心态可以理解,但不可放任。由于它造成的压力将使疫情相关者不敢、也不愿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进而有碍疫情防治。况且,新冠肺炎患者战胜了死神,却要在莫须有的压力下生活,这不公平,也对不起“天使”们付出的牺牲和努力。
随着疫情的缓解,会有更多的相关者回归正常生活,吁请社会给他们以更多关爱。
□一刀(资深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