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那天,我宅在家刷朋友圈,一名女工在车间制作口罩的照片引起了我的注意。“哎,这不是我曾经的同事侯亚珍老师吗?怎么在工厂车间?”发微信一问,还真是。原来,侯老师正在口罩厂做志愿者。
大年夜,侯亚珍老师在一个志愿者群里得知了征招制作口罩志愿者的信息。心想,对于我这样算得上心灵手巧的女老师来说,做口罩应该没啥问题。此时不上,更待何时?于是赶紧报了名,约定年初一一早上班。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让拿惯了粉笔、钢笔的手去做口罩,究竟靠不靠谱、能不能胜任?侯老师虽说报名时信心满满,觉得是小菜一碟,但临上阵了,心里头多少还是有些忐忑。初一一大早,吃过早饭,她稍稍安抚下心绪,便开车来到了公司。进入厂区,不仅要戴口罩、测体温、进行常规消毒等,还要说清近期行踪,并逐一登记在册。一切搞定,8点整,侯老师和其他来自各行各业的志愿者们进入了车间。经车间师傅稍作指导后,便进入角色,开始了忙碌。
“我们去的这个车间有两条生产线,其中一条是全自动的,一条是半自动的。”侯老师介绍:“半自动生产线制作口罩,有四道工序:一是做面料,二是压边框、挂绳,三是剪裁毛边,最后是质检装盒。我们干的活都是流水线操作,只需将物料放在机器所对应的正确位置就行了。不过,机器流水线不停运转,每个环节上的人必须寸步不离、小心谨慎地盯着。”侯老师说。
刚开始,口罩生产线对侯老师和其他同事来说,确实有些陌生。但凡有一点小故障,机器便会停下来,只能找机修师傅处理。“不过后来熟能生巧,像机器被物料卡住这一类小故障,我们自己就能解决了。”侯老师自豪地说:“尽管如此,大家还是小心翼翼地、集中注意力干活,连水都忘了喝。中午12点,我们花10分钟吃完快餐,厂长让大伙儿休息会,我们怕耽误进度,马上又投入到了工作中。”
机器不停,人不停。“本来白班的时间是早8点到晚8点,但我们总想着,人多力量大,要不再多凑一盒吧,要不再多凑一箱吧,凑来凑去,一直干到晚上11点才回家。”侯老师笑道。她跟同事们的工作效率让工厂师傅感到吃惊。他们一天做了1.8万只口罩,虽跟熟练工相比还有些差距,但已经是很了不起的成绩了。
从早到晚,分秒必争,其结果只有一个字——累。“我本来想,我做老师的,经常站讲台,做口罩应该有这个体力。但没想到,一天下来,比上课累多了。不但背痛、腰酸,而且连脖子、肩膀都疼。”侯老师说着笑了起来,“从生产线上下来,我都直不起腰了。回家后躺在床上,满脑子都是口罩。”
就这样,侯老师在防护用品有限公司连续干了五天,直到开始上网课了才离岗。在她的影响、带领下,还有很多市民做起了“口罩志愿者”。之后,在网上授课之余,她除了每天通过家长群统计家长、学生们的健康情况,并做好防疫宣传、指导外,又到社区当起了“抗击疫情宣传员”,为进入小区的业主测量体温。
俗话说,患难知人,泥泞识马。侯老师,你真是好样的!
□丁东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