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当管家,人人出妙招,人人守岗位。疫情期间,首钢矿业公司干部职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确保了复工生产经营稳定运行。
目前,首矿因保产需要,部分返岗职工暂居单位。吃饭、喝水、洗澡、工余活动,这些平时的小事,在特殊时期都成了“课题”。为此,各基层单位利用车间、班组等闲置空间、在宿舍楼居住等方式,千方百计解决返岗职工住宿问题。
水厂铁矿是人员大户,宿舍楼房源严重不足。为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聚集,水厂铁矿党委统一谋划,充分利用车间空余房间、办公室等建立临时住地,为车间提供了床铺、被褥,配备了饮水机、微波炉等生活用品,安排职工在车间分散居住。汽运作业区人员多,便每天安排一名作业长负责人员管理,及时征求住宿职工的意见建议。安装热水器解决洗漱问题;建立起小厨房,准备了速冻食品,方便职工做饭就餐;开辟了晾衣房;接入手机充电插座……职工们群策群力,建起了小家。尾矿车间领导当起了“轮值主席”。大家轮流到超市购买米面蔬菜和油盐酱醋等日用品。车间擅长烹饪的职工兼任“大厨”,保证职工在住宿期间能吃到可口饭菜。
“我们定期要到寝室与职工坐一坐,聊聊天,帮助职工解决一些实实在在的困难。”首矿协力公司北区工程项目部党支部书记、经理郭永志说。为加强返岗住宿职工管控,首矿协力公司建立了“疫”线联系机制,安排具体负责人分区域承包联系。作为北区负责人,郭永志了解到疫情之下住宿职工就餐难,积极协调联系,找到附近的食堂解决。为确保大家不一窝蜂地到食堂买饭,他又建立了“食堂就餐群”,每天下午统计就餐人员和人数,集中报给食堂,并设专人取餐送到职工宿舍。考虑到阴面宿舍有时会比较冷,项目部还准备了被褥。
生产一线,也是战疫前线。运输部工务电务段实施起“最小单元”管理制度。将每个返岗人员设定为“最小单元”,为其“量身”制定工作清单,车间利用微信向“最小单元”下达工作项目、检查标准、注意事项,日常管理更加高效。新庄工区班长高立民说:“这种‘不见面’的工作模式,对班组检修生产的影响几乎为零,防疫情、保生产都没耽误。”水厂铁矿汽运作业区则对机台班组进行重新调整,将保产返岗人员安排在几个机台开车。作业区党支部书记、主任苗海波成了“家长”,严格盯控,加大对驾驶室的消毒频次,确保防疫工作不出问题。
运输部车务段沧州籍职工郑鹏飞春节期间回家探亲,隔离期满后第一时间欲返岗复工。由于公共交通无法乘坐,他自己又不会开车,急得他如坐针毡。郑鹏飞的父亲得知情况后坚决支持他返岗复工,驱车350多公里、历经5个小时将他送回单位。郑鹏飞说:“这个节骨眼儿上,单位人手不够,作为一名青工,也应该挺身而出。”
走小道,过水沟,穿树林,爬山路……平时只需20分钟的路程,吴鹏飞等人却整整走了4个多小时。吴鹏飞是协力公司汽运二队职工。听说其所在的行政村要封闭的消息后,他马上收拾好被褥等生活用品,火速赶回车间。行驶到中途,发现道路被堵。他4次改变行车方向,终于辗转到达矿山。吴鹏飞说:“这真是一次‘人在囧途’,但只要能返回岗位,再难也都值得!”
因疫情防控需要,水厂铁矿筑排车间有超过80%的铲车司机和60%的推土机司机无法到岗,两大关键工种岗位严重缺员。关键时刻,车间安排仅有的6名铲车司机中的4人对倒上夜班,2人上长白班,每班必保两台铲车作业。铲车岗位装完干排砂,又去采场清理浮石、处理隐患,然后又马不停蹄地赶回到干排区域继续装车。过去每班5个机组完成的工作量,现在这2个机组硬是给完成了,所有职工都没有任何怨言。
疫情期间,首钢矿山的干部职工群策群力,提升了“应战”能力,复工复产有条不紊。
□本报记者 赵思远 通讯员 周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