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回放
3上一版  下一版4
 
10万+阅读量稿子 《支教不是一个人的事儿》 出炉记
北工大“第一书记”, 让我看到生生不息的力量
百岁劳模陈秀珠 她让我知道了什么是奉献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2020年2月1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百岁劳模陈秀珠 她让我知道了什么是奉献

 

说到我采写的最难忘的足迹人物,就不能不提见报于2016年4月30日的《百岁劳模陈秀珠》。那次正好是做五一特刊,寻访到101岁的老劳模陈秀珠已是4月中旬,多次跟对方单位联系,有关陈秀珠的事迹少之又少,而且得知陈秀珠已经101岁,耳朵背,话语少,采访难度估计很大。

在采访路上我一直在想,5000字的内容,怎样可以更好完成呢?一进门,看到老人穿着一身新衣服、精神矍铄、慢悠悠走过来,说了“你好”,问她的人生经历,她基本不说什么话,问她是否是做纺织工作太出色被评了劳模,她说“没什么”。听说老人在等待采访的一周都非常兴奋,当天采访时也是坐得笔直,在跟记者握手时,那双干枯却温热的手传过来的感觉也是珍惜的、重视的,我在想,擅长语言表达的人,可以在社会领域享受到更多的关注,可是那些默默无闻工作却不善言辞的人,因此就要暗淡下去吗?老人当时101岁,我想,这可能是老人生前接受的最后一个采访了,而且又是写在五一劳动节,我一定要想到更好的方法把陈秀珠老人为纺织事业奉献一生的不平凡成就写出来。

于是便有了这样的开头:在一群人中,记者的目光很快被她吸引:她有着偏黑的头发,整整齐齐梳到耳后,只有仔细观察时,才能发现黑发下隐隐的白发。她有些瘦弱,背不弯,精神状态也看着不错。只看背影,完全是60岁老太太的模样,只有转过身来,看到她脸上遍布的如沟壑般的皱纹,星星点点的老年斑,还有那一双饱经沧桑后淡然的眼睛,才不得不感慨:这早已是度过了一个世纪的岁月的一位老人。时光之轮轰轰然从她身上碾过,留下的,是辉煌的业绩,还有执着走过的风雨人生。由此引入正文。

正文部分有关陈秀珠老人的情况由她的外甥女陈燕来讲述,有关纺织事业的部分,我去翻阅了陈秀珠的档案,通过档案上的内容、陈燕的回忆来完善,为了让读者能更逼真“见到”陈秀珠,我设置了对话部分,通过陈秀珠老人的言语、行为、神态来刻画她的性格,最后还写了手记部分:这一份“只求付出,不求回报”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陈秀珠老人一辈子与人为善,很少计较名和利,她如今幸福的晚年生活和相对健康的身体状况,也是上苍对她最好的回报和馈赠吧。这篇5000字的稿子是用一天写出来的,可是到了当天晚上,因为电脑出了故障,文件丢失!导致我凭着记忆又重新写了一遍!报道出来后反响很好,让人欣慰。

随后在一年半后,等记者计划回访陈秀珠老人时,听说她已经去世,走得很安详。我想,她来过,默默奋斗了一生,我们采访过,报道过,通过她的故事让读者更深刻知道了什么是奉献,什么是人生价值,这便是最有意义的事情了吧。

□本报记者 余翠平

 
3上一篇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