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回放
3上一版  下一版4
 
10万+阅读量稿子 《支教不是一个人的事儿》 出炉记
北工大“第一书记”, 让我看到生生不息的力量
百岁劳模陈秀珠 她让我知道了什么是奉献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年2月1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北工大“第一书记”, 让我看到生生不息的力量

 

2019年5月18日,《劳动者周末》社会纪事版面刊发了《北工大“第一书记”走进张泉村》的故事,作为报道这篇通讯的记者,我不仅对当时的采访经历至今记忆犹新,还持续关注着张泉村的扶贫故事。现如今,接力参与精准扶贫的第二任北工大“第一书记”沈自友,已经上岗半年多了,精准扶贫和引领村民致富的工作成效显著。众多北工大的师生、校友还在积极探索张泉村的致富路,正如他们进村时承诺的,“不仅要脱贫更要致富。”

密云大城子镇张泉村距离北京城区147公里,进山的路蜿蜒曲折,村里的通讯信号还不能覆盖所有运营商。采访正值初春,气温还未完全回暖,山也还未绿。张泉村村委会的会议室里,却热闹非凡。来自北京工业大学的教师代表和密云校友代表,在这里为张泉村未来发展出谋划策。当天,也是驻村新老“第一书记”传递交接棒的日子。

那一天,记者听到了很多关于张泉村发展变化的故事,比如泥泞的山路是如何变成柏油路的、特色党课是如何创收、全村近200村民是如何实现人人有分红的……在前任“第一书记”季景书的带领下,张泉村每一天都在发生变化。而在这些精准扶贫的故事里,也蕴藏着无数北工大人的聪明智慧,他们在精准扶贫的道路上,为村里修路、找产品、创品牌……不仅实现了该村全面脱低,更探索出了一条勃勃生机的致富之路。

最让人感动的是,两位“第一书记”都以“张泉人”自居,他们吃住在村里,工作在田间地头,处理着村民邻里之间鸡毛蒜皮的小事,也在关注着乡村振兴与发展的大事。

身为记者,每一次行走,都是为了汲取力量。北工大“第一书记”带领张泉村脱低致富的故事还在继续,而新老“第一书记”这样的接力前行,让我看到的是可持续发展的希望和生生不息的力量。

□本报记者 王路曼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