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战疫情
3上一版  下一版4
 
全力复工复产 北京医疗物资生产企业吹响战“疫”集结号
房山区开绿色通道助两家口罩厂企业复产
暴婧:我是谁不重要
印尼女侨领两天筹集1万只口罩捐赠北京
500顶帐篷温暖平谷村居防疫一线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年2月1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暴婧:我是谁不重要

 

她的防护服上没有自己的名字,而是写着硕大两个字:“别怕”。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援鄂医疗队临时党支部书记暴婧说:“我是谁不重要,就希望患者们看到了能不再害怕。”

大年初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响应国家号召,紧急组建起一支由重症医学、呼吸、急诊、控感等科室医护人员组成的20人医疗队,出征驰援武汉,呼吸内科暴婧主治医师就是其中一员。医疗队被分派支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该院区重新改造了传染病病房的600张床位,用于接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他们将是该院区第一支进入隔离病区的国家医疗队。

作为医疗队核心组成员,暴婧同时是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临时党总支委员,以及人民医院武汉临时党支部的支部书记。初到武汉,她和队员们马上会议,讨论、制定初步的日常工作框架及制度,并完善分工,随后去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正在改建的传染病房实地考察。医疗系统不同,诊疗习惯流程不同,机器型号不同……暴婧和同伴们在极短的时间内克服困难,让医疗队的工作逐步走上正轨。

作为呼吸科医生,她当然知道新冠肺炎疫情的凶险;作为援鄂医疗队员,她更知道勇往直前是自己的使命所在。沉重的装备给医务人员带来安全感,也让行动极为不便。在密闭的空间里,多层口罩会使人感到呼吸困难,时间长了甚至会头晕、恶心。由于长时间戴着防护口罩,防护装备层层叠叠,暴婧的脸部出现不同程度的压痕,每次摘下装备大概需要一个小时才能慢慢褪去。

包裹在防护服里,医疗队员只能依靠眼神来辨别同伴。为了方便工作交流,他们会在防护服上写下自己的名字,同时也写下“加油”“棒棒哒”等打气的话。名字是给同事看的,“加油”是给患者看的。暴婧的防护服上没有写名字,却写了硕大的两个字:“别怕”。她说:“不用写我名字了,就写‘别怕’吧。我是谁不重要,就希望患者们看到了能不再害怕。”

暴婧的女儿只有6岁,这已经不是她第一次和女儿离别。在孩子3岁时,她就参加了“组团式”援藏医疗队,奔赴雪域高原开展为期一年的医疗援助。当她完成援藏任务回到家时,女儿紧紧抱着她不肯撒手,白天晚上粘着,生怕一转身妈妈又不见了。此次她又毅然出征武汉抗疫前线,作为一名白衣卫士,女儿是她内心中最柔软、最觉得亏欠的牵挂,但她也用自己的英勇行动,为孩子树立了最好的人生榜样。

□本报记者 任洁 通讯员 郭轶含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