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猴是老北京民俗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一种微缩工艺品。在很多非遗展览或者庙会上,人们经常能见到毛猴的身影。但是画了京剧脸谱的毛猴,恐怕见过的人就不多了。蝉头做猴头,蝉腿做上肢,蝉爪做下肢,辛夷做躯干……在张宁灵巧的双手下,几分钟一只小小的传统毛猴便诞生了。
非遗技艺毛猴工艺的传承人、“脸谱毛猴”的制作者张宁介绍说,传统的毛猴作品往往需要通过动作刻画细节,而她将毛猴与脸谱两种艺术相结合,经过不断的摸索,在不改变毛猴材料的前提下,利用国画的运笔技巧,在毛猴的面部进行京剧人物脸谱的创作,用非遗展现非遗。
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源自她与外国友人的交流。 张宁介绍说,大约在2017年的时候,一位外国客人问她能不能在毛猴脸上画脸谱。刚听到这个要求的时候,她也有点蒙。仔细了解之后,她发现,很多外国友人对中国文化虽然很感兴趣,但是对毛猴却不了解。尤其是英文翻译对毛猴的曲解,更加深了他们对毛猴的误解。但是很多外国人知道京剧,也知道这是中国的国粹。于是,张宁就想,那不如就把毛猴脸上画上京剧脸谱,说不定,外国友人也会喜欢上毛猴。说干就干,但是在毛猴仅有1平方厘米大小的脸上,而且又是非常光滑的材质上绘画、着色并不容易。历经多次失败之后,张宁终于通过运用木工的方法,处理好了毛猴的脸,她的笔触和颜色终于可以稳固在毛猴脸上了。
别看张宁现在整天跟非遗技艺打交道,实际上,她可是毕业于中央美院的专业人才。她告诉记者因为父亲是书画家,她从小受父亲影响,也学习书法、绘画。“学习过程,比较枯燥,父亲会让我做小毛猴,放松一下。”也就从那个时候开始,张宁就喜欢上了毛猴,大学毕业后,她还专门找老师学习做毛猴,拓宽自己的思路,找寻毛猴历史。
“以前,我觉得我们制作毛猴就是传承技艺,传承文化,后来,随着时间和阅历的增加,我才发现,除了这些,还有很多别的东西。”张宁介绍说,几年前,一位老人来到她的工作室,想让张宁帮她用毛猴作品展现北平的生活场景。原来老人的父亲1949年前去了台湾,联系上之后,经常打电话跟他说,以前住在北平时候的事情,而且也跟他说喜欢毛猴。所以,在没有任何资料图片的情况下,仅靠叙述,张宁先画出了一幅平面图,然后又使用各种道具,还原了老人父亲小时候居住的环境。“后来,听说,老人将这个作品带到了台湾,给了父亲。他的父亲很开心,说看到我的作品仿佛又回到了小时候的北平。我也特别开心,我的作品能寄托老人的孝心和他父亲的思乡之情。”
□本报记者 陈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