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北京两会
3上一版  下一版4
 
北京家政、养老服务将全方位提质扩容
以立法促首都高质量发展和民生改善
残障职工要“就业平等”“创新平等”
加快现代建筑产业化工人队伍建设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年1月1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市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原院长、法学教授韩大元:
残障职工要“就业平等”“创新平等”

 

“国家对残障人的帮助不应仅限于简单的救助,而是国家应该履行的义务,其核心理念是平等保护,使残障人行使平等的就业权。”在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期间,市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原院长、法学教授韩大元建议,营造尊重残障人的文化,大力提高按比例安置残障人就业比例,使北京成为包容、开放与国际化的大都市。这些建议引发大家的强烈赞同。他在接受《劳动午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在信息化、科技化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工会组织应注意保护已经就业的残障职工,谨防他们再失去工作。

“产业更新换代,残障职工不能‘说裁就裁’”

“目前北京持证的残障人为50多万,还有每年增加上万人的趋势。”韩大元认为,随着科技化、信息化的发展,新技术代替了部分劳动力,传统就业岗位受到冲击,录用人数减少,这种情况下首先受到冲击的可能就是残障职工。“有些企业原本可能按照按比例安置的原则录用了一些残障职工,但随着企业的更新换代,工人人数要减少,加上中美贸易摩擦、国际经济发展下滑等态势的影响,这些已经安置的残障职工可能会重新失去工作。”韩大元说,“据我了解,一些残障职工在经济下滑、减税等背景下,又失去了工作,这对他们融入到社会是非常不利的。”

对此,韩大元表示,残障职工就业要稳定,给他们合理期待,不能被当成天然减少的工人来对待。“他们失去工作后,再重新找一份工作、适应一种新环境,会更难。”他认为,国家制定有效的制度来保障他们平等的就业权,让他们摆脱新形势下面临的就业困境,是首要且必要的。同时,工会组织作为广大职工的“娘家人”,应该更多关心已经就业的残障人,稳定他们就业,不要让他们再失去工作,同时扩大按比例就业比例,真正落实宪法精神,强化企业社会责任,让企业依法维护残障人应该享有的权利,想办法为残障职工谋求稳定的岗位。

韩大元坦言,时代在发展,工人们的工作岗位、工作环境、工作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他说:“在信息化背景下,工作方式呈现出多样性,要适应不同形式的就业形式,转变就业观念。如有些工作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在家进行,形式确实是可以鼓励的,但基于社会参与的需要,这种方式也不能绝对化。残障职工更需要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需要更多的社会融合。我们要让他们来到社会,走进企业,给他们与健康的职工们交流的机会。”

“创新面前人人平等,残障人有权利、有能力”

“有些人认为,残障人满足就业就可以,似乎他们不能加入技术创新的队伍,这个观点是完全错误的。”韩大元表示,我国正在打造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产业工人大军,每名产业工人面对新的就业岗位,都要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他说:“我们要充分相信残障人群体有能力适应信息化、科技化发展的时代对他们就业提出的新要求。”韩大元认为,工会组织应该大力加强对残障职工的岗位技能培训,包括现代科学技术、外语、人工智能,对一些残障职工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可以加强职业培训,这种培训应区别于传统的培训,充分结合个人需求,精准培训。“在创新时代,每个人都有创新的权利和创新的能力,他们能展现出比我们想象的更多的参与度和贡献度。”韩大元说。

韩大元还表示:“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我要特别强调的是,要想向社会宣传保护残障人的理念,国家机关应该成为按比例为残障人提供就业的模范,只有这样才能鼓励更多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来安置残障人就业,让更多的残障人士感受到温暖与尊重。同时,国家应该把残疾人保障金的一部分用来鼓励录用残障人的企业。在对企业生产产品进行评价和企业评优时,应将是否录用残障人作为一项评判标准。”

2022年,北京将举办冬残奥会。韩大元认为,这是一个规范、重视残障人保障的一个契机。“我们应全面检查北京市盲道、卫生间等无障碍设施,给国际友人良好的印象,让社会各层面尊重残障人士蔚然成风。”韩大元说。

本报记者 赵思远 文 彭程 摄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