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岛城的钟情,源于青少年时的一次旅行。
那是1972年初夏的一天,读中学的我,在沧州上了青岛至北京的40次直快列车。那时的列车广播室就是个流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沿途各站各地方都要介绍一番,临到终点还作一小结。40次的小结大意是这样的:“旅客们,列车就要到达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北京了。本次列车从秀丽的海滨城市青岛始发……途经天下泉城济南……跨过了黄河,跨过了海河,就要到达终点站……”随之一番“首都”“心脏”“历史人文”介绍后,悠扬的《北京颂歌》响起……那时起,“秀丽的海滨城市”就让我有了一个情结:对青岛的向往、关注和对青一切的另眼。惜时光不能倒流,若把现在于毅演唱的那首《青岛》,在那时的39/40次火车上播放,与《北京颂歌》当为绝配!
1993年6月15日的一个突发事件,北京市有关领导率团赴青慰问,我作为媒体的组织者随行,得见岛城庐山真面目。晚上,随团记者都在下榻的黄海饭店码字作稿,我独自出来随便走走,漫步在饭店左前方一片杉树林里。不一会儿,下起了小雨,极细极细,因有树冠做伞,只有微微漏雨落到脸上,舒爽极了。我以为,这是岛城在用一种特别方式,欢迎钟情了它21年的“情人”。此时此刻,我当然不能回饭店躲避,作为回应,哼起了那个年代的流行歌曲:“林中的小路有多长,只有我们漫步度量……”毛毛细雨时下时停,我哼“小路”也断断续续。就这样,我和柔媚的岛城度过了暗恋21年终相逢的第一个夜晚,心里也增加了一条“此情只待成追忆”的“林中的小路”。
时隔12和18年,又因开会两次来青岛。有意思的是,两次会都住黄海饭店,但也都是来去匆匆,中间转转也匆匆。饭店左前方的杉树林及“林中的小路”已无处寻觅,让我纵情的,是2011年7月那次。那是我2009年突发脑梗的两年后,就是调侃“到青岛看草原”那年。报到的当天下午,便和同伴们一起到饭店右前的汇泉湾浴场下海。患病时,左半身动弹不得的我,躺在病床上,回想在夏威夷太平洋搏浪、在越南下龙湾击水、在埃及红海畅游……“念天地之悠悠”,问以后还能否下海?趁这次开会,在青岛黄海试水,终于又回身大海了,一种“此心安处是吾乡”之情涌上心头。后来“青岛大虾事件”,我写《虾儿为什么这样红?》,完全是“此心安处”受到伤害由爱而恨,当然是为了青岛更好!
本次“全国名家看青岛”活动,原安排住另家酒店,后因故改住黄海饭店。我与活动主办者——青岛市作协副主席高伟女士微信上说:“我四赴青岛,除了黄海饭店,就没住过别处”。她回说:“一定有什么神秘的东东!”是的,黄海饭店——试水黄海——“此心安处”。
这次青岛行,终于有机会多转转,多看看。除了活动安排的青岛港、青岛国际创新园、青岛文学馆、八大关、崂山系列、名人故居系列等,还和文友自我追加了建筑艺术百年经典、当年德国人放射性展开岛城建设的城市中心——总督府,诠释青岛名称由来的小青岛,领略“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绝佳地——小鱼山,登临232米高电视塔俯瞰岛城全景等。最多的,还是早晚漫步海滨,迎送日出日落,视听浪涛拍岸,欣赏海岸线风光之美丽,感受海风拂面之惬意。
图上看,车上转,脚下量,终于读出了青岛形体的曲线美。青岛海岸线最突出的特色是湾岬交错、曲折优美。有资料说大小海湾49个。从团岛嘴到崂山头,大湾套小湾,似一条波浪线起伏绵延,像无数健美浴女在海岸一字侧卧排开的曲线。由西南向东北,侧看如圆规画出的“C”型团岛湾,栈桥和小青岛默默相守的青岛湾,似弯弓弦月敞开大门的“城市会客厅”汇泉湾、“五月的风”吹绉海岸线——多“W”型亮相的浮山湾……青岛海湾,美得不可方物,若非美景天成,怎享“世界最美海湾”美名。正如《青岛》所唱:“那一条靓丽的海岸线把幸福缠绕”。
四十七年向往,四临岛城,黄海饭店、“林中的小路”、“此心安处”一个个情结,让我对岛城有了新观感:青岛城市及青岛人身上,除了孔孟之道达礼重义的齐鲁情怀,还有一种洋气—— 一种异于传统文化的人类现代文明,这正是青岛让我钟情的气质与魅力。
□于文岗/文 展晖/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