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病房对许多人来说是个陌生的概念。顾名思义,这样的病房不仅要治病,而且要研究。研究什么呢?治病的新药或新技术。由是带来有些人的疑问:进入研究型病房的患者是不是成了“试验品”?
疾病关乎每个人的健康、生命,人们对于任何有关医疗的信息都会格外关注,提出疑问也在情理之中。关键在于医疗方做好科普宣传,为人们释疑解惑;患者及家属也要尊重科学,理性看待。
攻克各种疑难杂症,需要不断研发新药、新技术,这是常识。而任何新药、新技术都要经过临床实验,证明其先进、安全、有效后才能进入临床应用,因此研究型病房不可或缺。由于这个道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欣然接受,因此需要释疑解惑。
专家告诉我们,每一项临床研究都有详细方案,患者要经过严格评估,且有第三方专家参与,即使自愿参与的患者也并非都能入组,入组患者还必须签订知情同意书。试验过程中如果发现新药没有帮助,会安排患者出组,对患者的安全负责。更重要的是,每一项试验都要经过伦理审查,即入组患者都是标准治疗无效,新药、新技术对他们而言可能是绝境中的一线生机,是救命的。所有这些流程,不仅是严格的,而且是科学的,质疑理应打消。
当然,参与实验可能获益,但也可能无效。这是一种风险,结果会如何,不能不令人想到经常发生的医患纠纷。在常规诊疗条件下,尚且有不理智的患者或家属“闹事”甚至伤害医务人员,如果在研究型诊疗中一旦出现实验无效或意外,岂不风险更大?对于患者及家属来说,这是一道题,应该相信医生,相信科学,理性看待。须知,医患共同的“敌人”是疾病而非彼此,医生更希望自己的患者无恙。
□一刀(资深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