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有你的冬天
心中的乡愁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2019年12月2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心中的乡愁
——读梁衡《何处是乡愁》
 

梁衡老师的文章初读时并没有那种让人惊艳到眼前一亮的感觉。舒缓的叙事节奏,寻常的书写内容,像日日刮过的风和升起又落下的太阳一样,觉得凉爽或和煦,可也仅此而已,似乎与他的名头并不相称。但读着读着我忽然发现,不知不觉间,纸上的文字已经跑到心里去了——这不禁让我想起一个成语:水滴石穿。水滴乍看不起眼,然而年深日久,却能洞穿坚硬的石头。毫无疑问,《何处是乡愁》便是这样一部可以久读的作品。

“何处是乡愁”既是书名,也是书中第一篇文章的题目,由此大概不难想象作者在书里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乡愁很像一杯酒,时间越久越香醇。也许你给酒瓮盖上封泥,从此便闻不到酒的味道了,但是有一天打开它,香气依然会扑面而来,乡愁亦是如此。借着梁衡老师的描述,我们记住了霍山脚下那个美丽的小村庄,记住了村中的庙、阁、塔,记住了院子里的核桃和香椿,同时也记住了老先生关于故乡的记忆。

忘了是谁曾经说过:“人从什么时候开始懂得乡愁?答:大概是从离开故乡的那一刻。”虽然就年岁而论,我和老先生隔了几十年的光阴,但是他对故乡的眷恋我深有同感,因为我也曾远离故乡,梁先生所说“岁月大树上的几片落叶”亦曾在我心灵深处的湖面上轻轻飘荡。

因为是故乡,同样的山水,同样的植被,同样的节日,同样的年岁,意味却迥然有异。相较于其它,沾了“故乡”二字,物和事总要来得更深沉,也更让人难忘。乡愁无法量化,几斤乡愁,几升乡愁,我们日常所闻,从未有过这样的形容。乡愁萦绕在人心头,翻来覆去又排遣不开,于是,情更浓了,愁更深了,故乡在人心中的分量也就愈发重了。

故乡的范畴,可以是一个小村庄,可以是一个小镇,可以是一座城市,可以是一个省份,也可以是一个国家,《母亲石》《南潭泉记》《百年革命,三封家书》《三十年的草原四十年的歌》……从这些文章里,我们可以约略得知,它有时同地域相连,有时又同情感相牵。

这本散文集以《何处是乡愁》起头,以《山西这块土地》结尾,所收录的文章皆有题材大、气魄雄、思考远、开拓深诸般特点。不论是写山水,还是写人物,都可见其智慧的哲思和感悟。书中有对旧日故乡的怀恋,亦有对国家民族的忧心,自然山川、历史文化、生活真谛,如有生命一般,自由延伸,基本满足了人们脑海中关于故乡风物的想象。

“造物者真是高明,她抬起太行、吕梁两座大山,在黄土高原上这么随便一摆,又扯来黄河从上到下轻轻一绕,一块美丽而又神奇的土地——山西,就这样出现在华北大地。”文章里几乎都是这样的描述,这样的描述常给人一种感觉,仿佛在梁衡笔下,物不是死物,而是有血有肉的人,它们有人的细腻情感,有人的所思所想。也正因此,虽是速写一般的语言,却让人忍不住想往下看,想知道等速写上了色彩,添了更细致的笔墨会是何等模样。

同时,作者用自己的笔意告诉我们,乡愁不只是细腻的柔情,有时也可以是辽阔的意境。他的行文虽不曾对历史详加细说,然而我们光看轮廓便已知其雄伟,读他的文章愈久,也就愈发觉得有味道。

□潘玉毅

 
3上一篇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