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快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新兴行业劳动者权益保障亟待完善
为“便民蔬菜直通车”点赞
与其“惊叹奇迹” 莫如总结事故教训
打击黑导游 更要纾解职业焦虑
出院先过“考试关”
对网络暴力说不 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拼假攻略”背后是职工对休息权的渴求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9年12月2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与其“惊叹奇迹” 莫如总结事故教训

 

四川宜宾杉木树煤矿“12·14”透水事故中被困86小时的13名矿工全部获救,媒体、舆论都在惊叹“生命的奇迹”。然而,在下除了为那13位矿工庆幸,更多的却是感到沉重。

有人说,这次“奇迹”的发生,源于救援上的缜密筹划、科学施救、不离不弃。可是,这难道不是应该且必须的吗?人的生命高于一切,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应该体现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或许正因为过去在诸多矿难救援中没有把这个基本原则坚定地贯彻到底,某些人甚或“习惯于”“矿难必有死伤”的思维,才有了今天的“惊叹奇迹”。有此侥幸心理,难免事故再次发生。透过今天的“奇迹”,我们更应该反思过去的救援中是否没有做到尽心竭力,或许我们曾经错过了更多的“奇迹”。

有人说,井下被困矿工的正确应对也为救援创造了条件,矿工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在生死关头发挥了救命作用。不错,被困人员熟悉井道地形,灾难来临选择了生存几率最大的逃生方向,且没有走散,减少了救援的困难,加之逃生处地势较高,且有相对充足的空气和有利于保存体力的温度等等,才使他们脱险。可是,矿工们的自救能力是矿方有意识地培训的吗?“奇迹”的发生有多少偶然因素?要知道,记者调查发现,涉事煤矿此前事故频频、死伤不断,因安全生产违法多次被行政处罚。我们今天“惊叹奇迹”,丝毫不能掩盖矿方的问题,而且必须追究责任!

这次事故救援的成功,体现了矿难救援中生命本位的回归,也为今后的救援提供了经验。“奇迹”有偶然因素且不可复制。人命系于一线,再好的救援也难以避免生命的丧失。与其“惊叹奇迹”,莫如总结教训,彻查隐患,防微杜渐,不使“奇迹”再现。

□一刀(资深媒体人)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