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冬至日开始,我国便进入传统的“数九”。一年中最冷的时节已经来了,心脏、血管、肠胃等器官最爱在此时出“故障”。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冬至以后“阴极阳生”,此时人体内阳气蓬勃生发,最易吸收外来的营养而发挥其滋补功效,充分说明在这一天前后进补最为适宜。冬至之后,多吃温性食物,少食甚至远离寒凉食物,对于平衡人体阴阳、增强抵抗力是非常重要的。
【身体最脆弱的27天】
以冬至节气为起点,在此后的27天,是我国传统的“三九天”,也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冻哭人的“三九天”,疾病最爱在此时扎堆。
眼下正值数九寒天,气温很低,人体的防御功能濒临最低点,心脑血管疾病、骨关节病、呼吸系统疾病等最爱在此时扎堆。
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在2015年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冬季心血管病患者死亡人数比夏天高41%。
另有数据表明,每年12月至次年2月,我国老年人发病率及死亡率比全年平均数高出4倍之多。
美国国家心理健康协会发现,每到寒冬,抑郁患者人数比平时多出约10%。
“三九”日历
(阳历日期)
一九:12月22日-12月30日
二九:12月31日-1月8日
三九:2020年1月9日-1月17日
【7大器官最不扛冻】
最冷时节,身体面临重重考验,如果不注意调养,有些器官会很容易“生病”。
血管遇冷易变脆
冬天是心脑血管的“魔鬼季节”,寒冷刺激会使血管痉挛,血压波动性增大,导致脑出血、脑梗死等增多。
建议:时常测量血压,并将其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适当吃些山楂、黑木耳、金橘、大蒜、洋葱等能疏通、软化血管的食物。
心脏最怕温差大
冬季室内外温差大,一进一出很容易引发冠状动脉痉挛,出现急性心肌缺血,诱发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
建议:外出要护好头部和手脚,尽量佩戴手套、帽子和围巾;睡前用热水泡泡脚;洗澡时先放水,等水温合适后再脱衣服。
雾气最伤肺
冬季清晨雾气浓厚,寒冷、干燥的空气经过肺才能进入人体,此时不加以防护,很容易诱发咳嗽等呼吸道疾病,还可能落下病根,导致来年复发。
建议:冬季晨练不要太早,最好等9点左右、雾气散去后再锻炼;雾霾天外出要戴上口罩;积极补充水分也有助养肺。
胃代谢会变慢
冬季是脾胃病的高发期。天气寒冷,胃本身就有些倦怠,如果食用过冷、过生、过硬的食物,会给胃带来额外负担。
建议:多吃牛、羊肉等温性食物,有助增强御寒力。怕冷的人,可适当放些葱、蒜、生姜;容易上火的人最好配上白萝卜。
前列腺也会得“感冒”
受凉是诱发前列腺炎最常见的原因。低温下,交感神经的兴奋性会显著增强,使前列腺腺体收缩,容易造成慢性充血,导致尿道内压力增加。
建议:每天稍微用力敲打腹股沟左右各10分钟,对缓解前列腺症状有很好的帮助。
鼻子病菌易入侵
鼻黏膜的黏液分泌在冬季会减少,鼻子的“屏风”作用也会减弱,导致有病菌的空气直接进入肺内,增加了呼吸道感染几率。
建议:睡前用温淡盐水清洗鼻腔,或将热水倒入杯中,缓缓深吸入水蒸气,每次约十分钟,早晚各一次,能滋润、清洁鼻黏膜。
耳朵御寒力最差
耳朵、鼻子、手、脚都处于神经末梢,血流量少,到了寒冬格外怕冷。如果耳朵暴露在外,甚至会有“冻得头疼”的感觉。
建议:外出时最好戴上耳罩,进入室内时可以用手搓一下耳朵,让其快速回暖。耳朵受冻后,不宜热水敷贴,以免加重症状。
【做好这些 让你舒心过寒冬】
缓慢起床
冬季心梗高发,而清晨是心梗的“魔鬼时段”。早上不要一骨碌爬起床,醒后慢慢起身,并补充200毫升左右白开水,洗漱后及时吃早饭,晨练要轻柔缓慢,并充分热身。
避免用力过猛
心脑急症常发生在需要突然用力的时候,如厕、搬东西、回头时,要控制好力度,不可用力过大。
护好身体6个部位
防寒是预防心血管意外事件、保护关节的重要措施。护好头部、颈部、后背、双脚、肚脐、膝关节等部位,整个人就会暖和很多。
多次少量补水
缺水会导致血液黏稠,增加心脑血管意外风险,健康成人每天应饮水1500-1700毫升,小口喝、慢慢咽,避免大口灌水,最好每半小时左右喝两三口。
重点监测血压
心脏不好的人一定要密切关注血压,尽可能保持身体的恒温,不要忽冷忽热,尤其应避免出汗后受凉。
入冬时可以做个血压监测,根据情况调整用药量。
注意开窗通风
冬季门窗紧闭,人容易出现口干舌燥、咽喉疼痛等上火症状,称为“暖气综合症”。建议每天早、中、晚各开窗20分钟左右。
洗澡控制好时长
洗澡时,如果时间过长、水温过高,心、脑等重要脏器就可能因此缺血,甚至引发意外。洗澡水温最好控制在40℃左右,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
保持情绪稳定
冬季光照时间短,人的情绪容易处于低落状态,注意劳逸结合,适当增加体力活动,老年人最好遵医嘱随身携带硝酸甘油等药物。
(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