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温馨逗趣的说文解字
织一个暖冬
■征稿启事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9年11月2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温馨逗趣的说文解字
——读张大春《认得几个字》
 

你认得汉字吗?这个问题看起来很幼稚,谁不知晓字词读音,谁不明晰字义词义呢?可是,对于汉字背后的文化故事,以及它们变化多样的字义衍伸,能说得出的还真不多。著名作家、文坛顽童张大春,近年执意重新学习“认字”,在其新作《认得几个字》中,进行了温馨逗趣的说文解字。

最初识得张大春,是从他的《聆听父亲》开始。而在《认得几个字》中,让我看到了他的另一面,幽默风趣。读《认得几个字》,首先得从最初的读者说起,就是张大春一双子女张容、张宜兄妹,这是两个正处于智识启蒙阶段的孩子,在这样的年龄,总是有奇怪的问题要问,总是有听故事的需求,张大春必须尽可能去让他们满意。于是,他就从父亲的视角出发,通过与小儿女一道学习、辨认原本看似熟悉的字词,用浅近和活泼的语言,从最为普通的日常生活情景中,选取了89个汉字为主题,由浅入深、追根溯源。

张大春的解字,看似生涩难懂,但却风趣诙谐。诸如对“笨”字的讲解:这原来是竹白的专用字,什么是竹白?就是竹子里最无用的部分,又薄又脆,别说大用,小用都不堪。在一向物竞天择的现实世界,“无用”的另一个说法就是“愚蠢”,“笨”后来就被挪用了。不如看看张氏父子的一段对话吧:“可我并不想做一个多么有用的人呀。”“那你可聪明了。”“为什么?”“让我们开始读读《庄子》罢。”亲子间妙语如珠的对答,趣味横生,让人忍俊不禁。

风趣好玩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张大春着重从字的构成发展,寻找文化的脉络。他的两个孩子都学琴,但他们却不喜欢练琴。他就教他们“练”这个字:以前的丝织业,蚕茧原本是黄色的而不是白色的,要经过无数次的煮和晒,才能最终变成白色。这个过程就叫“练”,所以“练”当然是很辛苦的。古人父亲逝世要守孝三年,第一年只能吃粗粮、喝水、穿麻衣。一年期满才可以穿丝衣,那天就被叫做“练日”“小祥”。教完后,他问孩子们,那么,你们现在可以开始练了吗?他们回答说,不能,因为父亲还健在。

书中的逗趣,还孕育着浓浓的亲情,温馨可爱。比如在解“疵”这个字,原本是个备忘的记号,因为人身体上有些痣形小而色浅,为了防止下次当着算命先生的面找它不到,白白浪费了预测婚姻事业的凭据,所以就唤作“此”——“嗳,它在这里”。而当张宜童言无忌地对哥哥说出“他(张大春)的‘吹毛求疵’很大颗,是老人斑,不用吹头发就看得见”时,童话中的另外两个主角就鲜活起来了。所以,这更是一系列关于爱的童话。

面对社会读书风气逐渐降低,张大春在书中大声疾呼:“之所以误读、误写、误以为是,其深刻的心理因素是我们对于认字这件事想得太简单。”其实真的简单吗?恐怕未必。认字不仅对孩子们重要,对每个自以为长大了的大人同样重要。因为穷尽人之一生,未必有机会完完整整地将听过、说过、读过、写过几千万次的某个字认识透彻。有太多的字词如同最熟悉的陌生人,叫得出名字却不知道底细,这就需要我们认真的反思。

读完全书,恍然大悟,每个字都有自己的故事,知道了这些故事,汉字便不再是生硬的语言工具,而会像一幅幅生动而迷人的画卷。中国的文字,不仅是一个沟通的工具,还承载了很多内涵,通过认识、了解、学习几个字,都可以学到中国的文化。这一点,在张大春的这本书里体现得生动活泼,让我们和书中的两个小孩子一起,窥视到汉字的丰富资源吧。

□荆墨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