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古人如何度冬
师傅·岳父
一代大师的国学境界
■征稿启事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9年11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代大师的国学境界
——读林语堂《人生的态度》
 

国学大师林语堂的散文小品,散淡闲雅、风味独特,每每读来,不忍释手。率真质朴的《人生的态度》沿袭了这种风格,本书是大师的一本经典散文集。书中,他谈做人、谈生活、谈兴致、谈文化,坦诚豁达、无拘无束,真性情的文字,彰显着潇洒旷达的人生态度,体现出他丰赡博雅的国学境界。

林语堂一生著述丰厚,作为学贯中西的著名学者,一辈子都在做文的道路上执著耕耘。他的许多脍炙人口的著作,既是胸中有沟壑厚积薄发的结果,更高的学识和灵感,则来源于他走向社会,勤于观察和思索后的产物。这实际上就涉及到一个做文与做人的问题,那么,林语堂是怎么看待做文与做人的呢?文中,他直言不讳地说:“做人要规规矩矩”,具体而言,“就是带一点大丈夫气,说自己胸中的话,不要取媚于世,要有点胆量,独抒己见,不随波逐流。”而对如何做文,他也给出了独立的评判,“所言是真知灼见的话,所见是高人一等的理,所写是优美动人的文。”为此,他积极主张,应把做文与做人联系起来,“独来独往,存直保诚,有气骨,有识见,有操守。”做到了这些,知行合一也就有了保证,直至最终达到做文与做人的最高境界。

得益于深厚的国学涵养,让林语堂对中国的“国民性”话题一直葆有着浓厚的兴趣。在《人生的态度》里,林语堂对此从历史和文化的维度,作了全新诠释。一方面他称赞华夏民族是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之一,中国人是善于用哲理的眼光观察事物的。另一方面,他又从家庭、社会、传统等方面,剖析了“国民性”产生的历史根源。并站在中西方文化互补的角度,指出“中国民族为最近人情之民族,中国哲学为最近人情之哲学,中国民族之特征,在于执中,不在于偏倚,在于近人之常情,不在于玄虚理想。”正是这种独特的民族意识,让中国人更懂得享受淳朴生活,更懂得知足常乐的道理。他进一步指出,“中国人的文化主静,与西人勇往直前跃跃欲试之精神大相径庭。”林语堂归结说,中西方文化只有兼容并取,才能创造出优秀的世界文化。

作为一代大师,林语堂对国民教育也有着自己的主张。他心目中真正有效的教育,就是使校园形成浓厚的讲学(求学问)风气。他强调,学风的本意是学问之风气,由风气之感化熏染而造出读书人来。林语堂痛陈,“读书人不读书,著作界沉寂,学术浅薄,文章萎靡”的陋习,一针见血地告诫说,这才是学风不振的“真义”。对学生求学,他主张读活书,书一旦读活了,就可以“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进而达到“使人较虚心,较通达,不固陋,不偏执”的教育宗旨,使读书真正成为“心灵的活动”。

《人生的态度》,有生活的闲情,有个人的一己之见,但更多让人过目难忘的,则是林语堂用国学视角,就国人如何为人为文,在增强文化底蕴的同时,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所做的提纲挈领的解读。这种思想激赏和精神引领,无疑更具时代价值。它让我们在懂得生活的真谛之后,对人生的意义,尤其是对古老而悠久的中华文化,无疑又有了新的理解和思考!

□刘昌宇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