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专题
3上一版  下一版4
 
送教上门, 94%的学员拿到双证
从“一对一”到“多对多”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2019年11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一对一”到“多对多”

北京航天万源科技公司
 

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火箭院”)所属的北京航天万源科技公司(以下简称万源公司)电装生产线现场,61岁的张芸依然穿梭在车间,解答各种提问。这位集“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和“中国航天基金奖”等多项荣誉于一身的技能大师,其实在十年前就已经办理了退休手续,然而她并没有离开她热爱的航天电装事业,她要在自己能干的时候,带出一批能传承技术技能的人才。2012年,国家级张芸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培养人才成为工作室的工作主线之一。由该工作室为支点,万源公司编织了一张人才培养的网络。

1977年,张芸高中毕业进入了火箭院,工种为无线电装接。“我们进车间的时候一共是五个人,每个人都有个师傅,算是‘一对一’,还签了师徒合同。合同第一条就是尊重师傅。”张芸回忆,师傅们都很认真,一个焊点一个焊点手把手地教徒弟干活儿。五个年轻人也很卖力气,比着学,私下还交流师傅教了啥。“在车间里,师傅走到哪儿,我们就跟到哪儿。师傅跟别人介绍‘这是我徒弟’时,我可骄傲了。”学徒应该三年,张芸工作一年半时报名参加了集团公司组织的内容为四级工的竞赛,获得了第十四名,成绩合格。单位批准她提前出徒。

张芸在技术工人的职业道路上获得骄人成绩,攻克多项电子产品装配工艺技术难关,成长为国家高级技师,航天特级技师,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航天技能人才培养先进个人等称号。2006年被授予中华技能大奖称号。

1983年开始,张芸也开始带徒弟。她像当初自己的师傅一样,手把手的传授技艺。她的学生梁立英、尉凤枝成长为北京市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截至目前,张芸已经亲手带出了一百多位学徒。

2003年,张芸从工人岗位转岗到工艺管理岗位。单位领导与她探讨了人才培养的重要,告诉她一个企业光靠几个人技术好有敬业精神,是发展不起来的。企业的发展需要的是一代技术人才的集体智慧来支撑。2012年,张芸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创建,工作主线有两个:一个是技术攻关解决生产瓶颈,一个是人才培养。张芸与李丹、徐林涛、刘芳三名公司的技术技能人才签约,建立正式的师徒关系。

在带徒过程中,张芸也逐渐发现了现在的学徒和刚进厂时的自己不同。那时老师傅都是手把手地进行实操,学徒在旁边看,或者跟着干。然而现在进厂的新工人可以利用网络查找资料、可以通过看视频进行学习、通过线上的讲座接受基础的培训。以前一个师傅带一个徒弟,现在一个师傅可以同时带着三四个徒弟。“我进厂的时候,学徒工都是高中学历。现在进厂做技术工人的起步学历都是大专。以前的工人靠的是焊接等手艺。现在的工人用自动化设备的机会越来越多。以前一个技工要学习全套技术。现在流水线生产,每个车间只负责一段,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专业。”张芸感受到生产方式的发展,影响了传承技术的方式。“手把手”地教,变成了头碰头地讨论,师傅单方面输出也逐渐向师徒互相学习发展,师徒之间交流的更多的是工艺技术方面的难点如何攻克,而不是简单地怎么焊接。

李丹说,师傅张芸经常带着他们讨论技术难题。有一次李丹所在的部门承担一个项目,项目有三个需要解决的关键点。如果攻克不了就无法实现批量生产。张芸对李丹等人编写的资料逐字逐句地进行修改,加班和他们一起讨论,还在几百个数据中发现了几个数据的演算错误。在一年多的项目攻关过程中,李丹得到成长。如今三名徒弟都在事业上有所发展,2007年进入公司的刘芳已经成为高级技师、中央企业技术能手;2012年进入公司的徐林涛也已经成长为技师和航天技术能手;在工艺管理岗位的李丹已经成为部门副经理,独立承担了关键岗位工艺技术管理。

同时,一张培养人才的“多对多”培养网络也在万源公司逐步建立起来。张芸作为技能大师,培养技能带头人刘芳、徐林涛等人。刘芳、徐林涛等技能带头人又利用技师大讲堂等方式,给技能带班人进行授课。技能带班人又在车间主要负责培养骨干成员,再由骨干成员带着普通员工提高技术。授课方式也有线上、线下多种形式。公司还开展以张芸名字命名的“芸集杯”职业技能竞赛,培养带动全体技术人员提高技能。

2018年,国家级张芸技能大师工作室荣获北京市“名师带徒”荣誉称号。

□本报记者 李婧

 
3上一篇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