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老北京的影壁
一头猪换辆自行车
舌尖氤氲故乡味
■征稿启事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9年11月1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舌尖氤氲故乡味
——读梁实秋《雅舍谈吃》
 

每年春节的头天晚上,妻子把肉馅拌好之后,就轮到我挽起袖子、系上围裙上场表演了——炸肉圆子。

可一个大男人在厨房烟熏火燎之后,得到的不是啧啧称赞,却是妻儿们的“喝倒彩”:“劳苦功高,爸爸把肉圆变汤圆了哦!”我也只好回以:“革命尚未成功,爸爸继续努力。”

为什么呢?因为我炸的圆子,过夜后就变得黏软,不能炸得外焦里嫩、入口酥脆。

近日读了文学大师梁实秋先生的《雅舍谈吃》一书,令我茅塞顿开,原来吃的里面也有玄机啊!《炸小丸子》一文有这样一段表述:“要炸得外焦里嫩有一个诀窍。先用温油炸到八成熟,捞起丸子,使稍冷却,而后,再在沸油中复炸一遍。这样,便可使外面焦而里面不至于变老。”原来,我一次性炸圆子是不成功的主要原因。日子过得飞快,行文至此,我暗自窃喜,离过年已经不远了,估计今年的肉圆子在梁大师的点拨下,一定会给妻儿们一个惊喜的。

时下美食菜谱类书籍很多,大都仅仅局限于食材的选择、烹饪方法的罗列,很难读出别样味道来,而梁实秋先生的《雅舍谈吃》恰恰弥补了这类书籍的不足,在美食中品味我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以及烹饪逸事、趣事。

由于历史的原因,1949年梁实秋到达台湾后,就再也没有回到他魂牵梦绕的故乡……所以,我们从他一篇篇的美食文字里,除了品尝到舌尖上的味道、更多的是历史的味道、是故乡的味道。

一湾浅浅的海峡,两岸同胞隔绝了太久,隔不绝的是血溶于水的中华情,一些经历伴随一日三餐总是在记忆的深处搁浅、积淀、植入骨髓,炎炎夏日,一扬脖子喝进肚子里的那碗冰镇的酸梅汤的味道依然如昨;凉凉秋日,老北京正阳楼的那盘从天津运过来的七尖八团(螃蟹)还在等着先生;寒气袭来,“荷叶粥”和“甜浆粥”都退了下来,等待先生的是绿莹莹的“青菜粥”;至于烧饼、油条、包子、饺子等,是你在外面永远也吃不出的老北京的那个味道,年轻憧憬,老来恋旧,故乡的味道永远是第一味道,无法复制。

包子是北方人冬天的最爱,梁大师说起包子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上海的汤包、天津的狗不理、玉华台的汤包等……既然是汤,师傅们那又如何把其包进面皮里的呢?那汤原是把猪皮洗净加水放锅里熬,而后把汤汁置室外冻成肉汁冻子(当然现在大厨们用冰箱即可),但是无论从食材到加工过程,绝对吃不到过去那种纯天然的味道了,所以,美食与时代总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和牵挂,使人久久留念和怀想。

《雅舍谈吃》不光给读者在饮食文化上开阔了视野,也给读者很多人生中的道理,我是一个写作者,有时在谋篇布局的时候觉得很是严谨,但是,一旦敲击键盘就会信马由缰,失去控制。读了梁实秋《萝卜汤的启示》一文深受感动。能把萝卜汤做成排骨酥烂而未成渣;萝卜煮透而未变泥;汤则热、浓、香、稠,这样的萝卜汤就是佳品。秘诀何在?“道理很简单,多放排骨,少放萝卜、少放水。”

作者说:“从这桩小事,我联想到做文章的道理。……做到言之有物,少说废话,和汤里少加萝卜、少加水是一个道理。”但愿梁实秋先生的这句话,对我们所有文字工作者,都有所启发、受益和铭记。

□张新文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