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18台相机拍铁路
■征稿启事
寻找生命的原乡
淘零布头的岁月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2019年9月2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淘零布头的岁月

 

“布票”这东西,知道的人恐怕越来越少了,但我父母那一辈人却是刻骨铭心。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许多生活用品都要凭票购买,布就是其中一种。每人每年六到七市尺布票,相当拮据。家中人口多的根本不够用。一件衣服,老大穿不上了老二穿、老二穿不上了老三穿……实在不能穿了还舍不得丢掉,另作他用。

妈妈常提起一件往事:当年,她跟爸爸结婚时,用积攒了两年多的布票才跟爸爸一人做了一身新衣服、一套床上用品,还有窗帘桌布什么的,向亲朋好友借布票东拼西凑才勉强置办齐全。后来她和爸爸的布票就年年用来“还债”或支援亲友。我出生后,年年要添衣裳,布票就更加紧张。妈妈就和当时的许多主妇一样,加入淘零布头的“大军”。

那时候,国庆路上的商场附近有家服装厂,这家服装厂有两个门市部,其中一个专卖厂里做衣裳剪裁下来的边角料或者剪裁坏了的布片花边等,卷成一卷放在柜台上,论分量卖,价钱便宜,不要布票,因此门面不大却特别热闹,尤其是星期天,店门口排起长龙,人多得挤都挤不动。

妈妈一歇班就骑自行车去淘零布头,为我做衬衣、做外套、做裙子。小孩子长得快,刚做好的衣裳很快又穿不上了,妈妈就成了那个门市部的常客。

淘零布头也不是一件容易事,一是人多挤来挤去,二是要“碰运气”。营业员按照零布头的花色品种、原料质地分门别类地整理好,捆扎成一卷一卷的放在柜台上,柜台外面的顾客,看中哪一卷就用手指给营业员看。

营业员取下来搁到磅秤上称重量、报价格,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顾客交了钱、拿到货才能打开看。有的人打开看时才发现里面的布料太碎或者不是自己想要的,懊恼不已,想退换,营业员又不准,不免发生争执;有的人面对那一卷卷花花绿绿、不能拆看的零布头犹犹豫豫、拿不定主意,后面的人便催促个不停;有的人买到了不中意的零布头,不想离开,站在人群外面徘徊,看看能不能找人调换;还有的人运气好,打开一看里面的布料正是自己想要的,高兴得嘴都合不拢,笑容满面地快步走到旁边买扣子和松紧带。

妈妈也常淘到不中意的零布头,她把一时半会儿用不上的收在一只樟木箱子里,空闲时一块块取出来铺在床上,琢磨着怎么用。每当这时,我就会放下手中的玩具,趴在床边看着那满床五颜六色、形状各异的零布头。贫瘠单调的岁月,因为妈妈的一双巧手而变得缤纷多彩。

最令我难以忘怀的是我五岁那年,妈妈打算带我回姥姥家过年。她想给我做一件新棉袄,好让我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她从入冬起就开始准备棉花和布料。那段时间,每个周末,天不亮她就早早起床骑车到国庆路上的服装厂门市部排队,风雪无阻。新棉袄一做好我就嚷嚷着要穿。

那些年,妈妈用淘来的零布头给奶奶做过被子,给姥爷做过“棉窝窝”,给大姑做过窗帘,给小姨做过连衣裙……一片片布头,在妈妈的一双巧手中“变废为宝”,焕发了生机。

后来,生活条件一年年好起来,“布票”退出历史舞台,“淘零布头”也成为回忆。现今的人,哪个没有几十件衣服?爱时髦的姑娘,一件好好的衣裳,款式不流行就不要了。没经历过“淘零布头”的岁月,怎能懂得而今生活的缤纷与甜蜜?一丝一缕,来之不易,我们要倍加感恩、珍惜。

□赵闻迪

 
3上一篇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