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长了『脚』的玉米
陶渊明的诗意田园
■征稿启事
麦子的幸福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9年9月1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陶渊明的诗意田园

 

五柳先生陶渊明,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他早年受过儒家教育,有奋发、凌厉、展翅高飞的志向。同时,他受老庄道家思想的熏陶,热爱大自然的美丽幽静,有一颗超然洒脱、眷念田园之心。可以说,他的身上,兼有道家和儒家两种思想、两种修为。

陶渊明二十岁开始游宦生涯,至四十岁在彭泽县令位置上解印辞官,开始归隐生活,直至生命结束。为什么要辞官?因为他厌倦了也看透了官宦生活,惟有退隐而独善其身,才得安好。从动荡于仕与耕之间到完全弃官归隐,缘于他意识明朗,思想成熟,明白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他有关田园的诗和文,大多是辞官后所作,字里行间表现出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也体现了他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感知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

他的诗文,源于纯朴自然的语言,却有高远拔俗的意境。他对恬静田园生活的热爱,在其诗文中历历可见。如《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是多么贴近农桑,富有生活气息的诗歌呀!因为有实际劳动经验,陶渊明的诗文总是洋溢着劳动者的喜悦,饱含着只有劳动者才能感受到的思想感情。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可谓传世之作,展现了“天下大同”的美好愿景:桃花园里,落英缤纷,风景优美,人们自给自足,安居乐业,没有繁重的赋税,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那是一个令人神往的美轮美奂的梦幻般的田园世界。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由此出发,创造了一个惬意的精神世界和世外桃源,成为不折不扣的隐逸诗人之宗。

陶渊明最为人熟知的,就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句,此句出自于他的《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种缘于田园生活的至美感悟所凸显出来的独特意境,值得后来人细细咀嚼、慢慢品味。人境、车马、菊花、南山、飞鸟,一切的存在,该怎么看待,该怎么观照,完全取决于一个人拥有的心境。看透了世情,看透了人生,才会拥有“心远地自偏”的深刻体验,才会领悟“欲辨已忘言”的生命真谛。

陶渊明的田园隐逸诗如“春之兰,秋之菊,松上之风,涧下之水。”对唐宋诗人影响深远。杜甫有诗叹曰:“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更有苏东坡,应和陶渊明之诗达109首之多,他说:“渊明诗初看似散缓,熟看有奇句。……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其妙,造语精到之至,遂能如此。似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

率真的陶渊明,当忧则忧,遇喜则喜,忽然忧乐两忘,则随所遇而皆适,未尝有择于其间。如此超世遗物的陶渊明,他的诗意田园,自然是雅逸的、妙趣的、超然的。属于他的田园之爱,正如梁启超所言,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

□程应峰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