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末,孩提时的我,跟随父母从新疆建设兵团迁回到老家,屈指算来,已四十多年了。其间,我们一家数度乔迁,点点滴滴里,不断感受着祖国的发展与变迁。
1977年8月底,带着对故乡的思念,怀着一份浓浓的军垦情,我们一家从新疆奎屯一个偏远的农场,举家迁往湘西。当年的乔迁路走得甚是艰难,从奎屯到乌鲁木齐,农场的解放牌卡车载着我们一家和笨重的家具,竟走了三天三夜。到乌鲁木齐后,家具托运,我们一家则坐火车,中途又在郑州、武汉、长沙倒了三次车,其间排队买票,加上来往奔波,前前后后竟花了八天时间,才到达最终的目的地。
不久,父母进了一家国营企业,我和哥哥、弟弟则进了这家厂属企业的子弟学校。单位为我们一家安排了一套两室半的房子,可上趟卫生间要到马路对面的公共厕所才行,甚不方便。
这种窘境,一直到1985年随着父母的工龄和学历的增加,才得到有效缓解。那年,我家分到了一套三居室,在原来两室半的基础上,多了半间卫生间,如厕较之以往方便多了。不久,随着哥哥结婚搬进新房,我家的住房环境大为改善,不仅淘汰了从新疆托运带回的老旧家具,新添了高低柜、大衣柜,还买了两台永久和凤凰牌自行车,购了一台红灯牌的收音机。
进入上世纪90年代末后,我回厂在职工学校担任教员,妻子远在外地工作。按当时厂里政策,我属“半边户”,不属福利分房的范畴。我那时住的是20多平方米的小一室半房,每月得交40多元的房租。好在刚交了三个月,新的房改就如一缕春风,吹进了厂里每个家庭,福利房全部改为商品房对外出售。顺应改革的洪流,我决定由租房变买房,花了2000多块就把那套新房给买了下来。随后,除了更新了新潮家具,我还陆续添置了摩托车、卡拉OK机、VCD等现代化的家用电器。享受着房改的红利,我和妻子的工作热情也节节高涨。
时光悠悠,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儿子在武汉一所高校读大学,我和妻子利用工作之余,时常去看他,渐渐一家人便喜欢上了这座城市。去年,我和妻子拿出大半积蓄,又向亲朋好友借了些钱,在城郊买了套120平方米的精装房。交房不久,我们在网上订的家用电器、红木沙发、厨房灶具等用品,快递公司悉数免费送货到门。
搬进新房的那天,妻子不无感慨地对我说:“以往乔迁,想住新房子、大房子,要看资历、学历,一等就不知多少年。现在好了,只要咱老百姓手头宽裕,一次性付款也好,按揭也罢,乔迁梦很快就能变成现实,真得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
回顾四十年的乔迁史,我们一家先后经历了由无卫生间到自带卫生间,房屋面积由窄小逼仄到宽敞亮堂的转变。在一次次的乔迁中,一家人不断感受着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见证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为伟大祖国的每一次变迁而欢欣鼓舞。如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已成为咱老百姓心目中最美的改革红利,正春风化雨的惠及到千家万户!
□刘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