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这是宋人蒋捷乘船经过吴江时的旅途感慨。樱桃和芭蕉都是乡村的常见植物,樱桃红、芭蕉绿抑或菜花黄、梨花白,这本来是寻常的物候现象,但是蒋捷却从中看到了光阴的流逝。文人往往多愁善感,心思细腻,他们见常人所未见,进而生发出一些哲思,引起世人的共鸣。很多文人都喜欢描写芭蕉,譬如宋人杨万里的“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谈到绿意盎然的芭蕉,不忘将绿色分赠给窗纱。这算不算一种“春色的慷慨”呢?
女作家许冬林也喜欢芭蕉,因为外婆住在濒临长江的一个沙洲,屋后有一丛芭蕉长得高过屋顶,远看是一片丰硕壮阔的绿。童年的许冬林时常去外婆家玩耍,“葱绿的芭蕉丛后面,是一扇木门,上面方方一块红对联还没有完全褪色。红绿映衬之下,觉得日子也是斑斓多彩的。”因为在芭蕉丛下,留下了洗杏剥杏和吃晚饭的经历,许冬林觉得外婆就像芭蕉公主一样,将一家人的日子过得温馨清凉。这种小家碧玉的生活颇受许冬林推崇,日子尽管清凉寂静,但有草木相伴,不悲戚,也无怨念。
许冬林的文字有着丰富的宁静,这样的文字来自于她对故乡的深情与守望。在她的字里行间,我们能嗅到山中桂子香,听到黄麻深处的唧唧虫声。许冬林最新出版的《养一缸荷,养一缸菱》分为“守候在绿窗前的花影”“生长在古诗里的草木”等四辑,收录了《芭蕉过雨绿生凉》等四十二篇文章。
本书是一部与众不同且无法效仿的关于乡野、关于自然的暖心随笔,散发着草木的清香、氤氲着往事的色调,岁月的清凉与舒缓从字句间润润洇出,令人读来欢喜又轻叹,仿佛回到宁静如处子的从前,回到月光朗照下的故乡。
本书涉及到的草木既有我们常见的芭蕉、海棠、桃花、栀子、菖蒲等,也有我们不常见的如麻、姜花、紫苏、杜仲等。有些属于需要我们精心伺候的盆栽如昙花,有些属于寻常菜蔬如萝卜、扁豆,有些则属于荒郊野外生长的梧桐、乌桕和白杨。本书乔木、灌木、藤本、草本,皆有涉及,俨然在我们面前呈现出了一片洋洋大观的植物园。每种植物的形色、花果、滋味及在中国文化中的过往,作者都进行了精心的梳爬和整理。同时,作者通过唯美、感伤而灵动的语言,在对草木花朵的描述与解读中,或牵引出一段段青涩晶莹、暗香隐约的少年情怀,或呈现一幕幕悠然清寂的旧时生活场景。
许冬林的文字像水墨画一样清淡深远,像民歌一样深情悠扬,令人沉迷。譬如在《与竹为邻》中,作者谈到“与竹为邻,日子一定清凉有古意。”苏东坡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作者“与竹为邻”的倡议实则延续了苏东坡的诗意生活。
不过于现代人来说,住在城里想要与竹为邻实在是种奢望,不过这也难不倒许冬林,她“把郑板桥的墨竹画册置于案头床边,即使不翻,即使只是闻着那纸墨散发的细细幽香,已觉得日子芬芳。”其实是否与竹为邻已不重要,关键是我们做人得像竹一样有崇高坚劲之节,有虚怀若谷之心。
□彭忠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