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我的
“我和我的祖国”征文 期待您的来稿
■征稿启事
山 乡 巨 变
饱满诗情的倾听和叩问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9年9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 乡 巨 变

 

上世纪70年代中期,我出生于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吃农家饭长大,住土坯房成人。全村百十户人家,地形东高西低,村西边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小河,每到夏天川流不息。 三条狭窄的泥土小道从村里弯弯曲曲通向村外,遇到下大雨则泥泞不堪,村庄离县城四十多里路。

大概是上世纪80年代初,村里积极响应上级政府的号召,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家户户都承包了责任田。那时农村住的基本都是低矮阴暗的茅草房,吃的主要是地瓜干、窝窝头、玉米面粥和咸菜;穿的衣服款式和数量都极少,通常只有过年才能穿上新衣服,甚至一件衣服修修补补穿了很多年仍舍不得扔掉。家里照明用的是煤油灯,做饭烧的是柴草,取暖方式是土炕。尽管农村闭塞落后,但是人们思想单纯朴实、互帮互助、勤劳能干、乐于奉献。记得小时候晚饭后,点着小煤油灯做作业,父亲经常坐在旁边指导我学习,也给我讲做人的道理。我最开心的是放学后,和小伙伴一起上山割牛草和放羊,最盼望放寒暑假,暑假期间约小伙伴们一起到河里游泳和捉鱼,寒假期间就约小伙伴上山刨药材、捉蝎子,这些卖了钱可以交学费,父母当然很开心。那时候城里人回乡探亲,在农村是一道美丽的风景,他们打扮时尚,说着流利的普通话。每当看到探亲的小伙伴吃着香甜可口的奶糖和面包,我和同村的小伙伴们总会默然地躲在一边,流着口水羡慕好半天。那一刻,我曾梦想过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走出黄土地,过上城里人的生活。

上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党中央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中国城乡经济开始了突飞猛进的飞跃,我的家乡也悄然地发生着变化。首先村里通了电,家家户户用上了电灯,煤油灯退出历史舞台。年轻人不再守着一亩三分地刨食了,通过各种关系渠道进城打工做生意,家家户户陆续告别了茅草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也有个别家庭盖起了二层小楼。随着科技种田技术的推广,粮食和蔬菜的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大米白面普遍端上了农民的饭桌,人们喜笑颜开,不再为一日三餐而犯愁了。穿戴方面更是款式繁多,多姿多彩,而且物美价廉。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摩托车、手机、小轿车等等,走进了千家万户。后来,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老家修了水泥路,水泥路村村相通,遇到下雨天不再泥泞难行。村里的多数年轻人已进城买楼落户,楼房里铺设了地暖,用上了煤气和时尚的电器,告别了黄土地,成为城市新市民。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出门购物已经无需带现金,用微信支付宝扫一扫就能轻松搞定。当想念远方的亲人和朋友时,打开手机视频就能面对面通话,以往通过电报和书信的联络方式已成为历史。还有山区的孩子能通过网络远程学习城市老师的课程等等,以上这些,都充分体现了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变迁。

多年来,我在繁华的城市和家乡农村之间穿行,从当年刚踏入社会的无知少年到如今的不惑之年,回首往事,感觉人生如梦。首都依然繁华,而家乡也不再贫穷,我亲眼目睹见证了家乡的千变万化,见证了在党的领导下,祖国日益强大,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愿我们的祖国与日月同辉,越来越强大。

□董宝庆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