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专题
3上一版  下一版4
 
肩头上担着孩子们的希望
让每个孩子都有出息是最大的欣慰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9年9月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肩头上担着孩子们的希望

张海庆
密云区河南寨中学教师
 

低调,儒雅,这是密云区河南寨中学教师张海庆给人的第一印象。他跟很多普通的中学教师一样,以立德树人为己任,以根植乡村为自豪,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站在三尺讲台上激情挥洒、辛勤耕耘。34年的一线教育工作,让张海庆懂得用爱和责任诠释信仰,播撒希望。“我希望可以一直这样站在三尺讲台上,陪伴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张海庆说。

1985年,高中毕业就走上教学岗位的张海庆曾在密云山区工作了8年时间。“山区条件艰苦,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吃水困难。爬山梁,越沟坎,常常是上山一身汗,下山一身霜。” 张海庆告诉记者,寒来暑往,他落下了风湿性关节炎的病根。但即使这样,他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调到密云平原地区工作,张海庆依然选择战斗在乡村中学。“我本身就是河南寨镇人,到镇中学来教书,也算是回馈家乡。”在34年教师职业生涯中,他已经不记得教过多少学生了,看着一批一批学生带着希望走出校园走向成功,他倍感欣慰。

有一次走在街上,张海庆接到了一名学生的电话,“张老师,我刚刚看到您了,您别走,我开车掉头回去找您。”并不知道电话那头是谁的张海庆原地等了一会,过来一辆车,车上下来一名三十多岁的中年男子,他几乎认不出那是谁。只有学生回忆的故事,让他依稀记起一些往事。“张老师,您对我的影响有多深,您可能自己都不知道。”学生说,当年,他用几天的生活费在校门口的小卖部里买了一盒烟,想以此炫耀,看到这一切的张老师没有责怪和批评,只对他说“把烟退了,换成面包”。

让张海庆没有想到的是,自己小小的善言善行,能让学生感恩一辈子。“这也让我深刻的体会到:对每个孩子的教育都应该更细致,更有爱心。”他说,身为班主任,他有责任带好每一名学生,用爱和责任托起明天的太阳。

张海庆刚刚送走毕业的那个班里有个叫做小涵的转班生,她父母离异,浑身痞气,在校园里算是十足的“小霸王”,一言不合就打架。面对这个“烫手山芋”,他多次找她谈心做工作,并帮她交饭费,为她买校服,动员班上其他同学来帮助亲近她。同时,他多次家访与家长沟通,请家长一起不要放弃孩子。

就是这样一个满身戾气的女孩,面对张海庆老师的爱心与耐心受到了感化,向老师敞开心扉。“她承认无心学习,要放弃自己,甚至离家出走,用逃学来逃避问题。”张海庆回忆。那段时间,即便是初三的教学任务和功课非常紧张,他也从没有放弃过寻找这名学生,并不断给学生和家长反复做工作,鼓励他们不要放弃。

经过一个月的努力,小涵终于重返校园,张海庆与其他任课教师和同学商量,共同帮助和鼓励小涵努力学习,利用最后的机会冲刺中考。

孩子是腼腆的,她不懂如何表达对老师的感谢,就等在办公室门口,看着张老师吃完饭后争着给他洗碗,并悄悄地说“我要把‘老大’的碗,洗得干净点”。

“老大”——这是学生们给张海庆老师起的“外号”,带点江湖气,但也彰显了孩子们对老师的爱戴与信赖。他们把班主任看成是班集体里的带头人,他们崇拜并敬重这个站在三尺讲台上给予他们希望和爱的人。

从青丝到白发,经历过多次教育教学改革的张海庆,依然活跃在三尺讲台上,“教师这个职业,就是要不断学习和进步,这样才能教育出适应新时代需求的人才。”他希望可以一直站在这里,肩挑一份责任,心怀一份希望。因为教室里,永远有那么多发光的眼神在看着他。

□本报记者 王路曼 文/摄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