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爱情最美的模样
“我和我的祖国”征文 期待您的来稿
苏东坡:一个灵魂有趣的人
母亲 心中的水
■征稿启事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9年9月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母亲 心中的水

 

母亲的生命轨迹没有离开过大山,生在长城旁边,嫁到长城脚下。生活在缺水的山区,经历吃水的艰难,母亲对生命之水格外珍惜。

缺水曾是山区百姓生活路上的拦路虎。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家乡人为了能吃上水,每个家庭都得腾出一个精壮劳力,起早贪黑“抓两头”赶着牲口,备上驮筲,带上柳罐篼子,到五六里外的临村去驮水。山区的水井都是很深的大口井,一般得把柳罐篼子拴在井绳上用辘轳从井中打水。打水也有窍门,抖好井绳,摆布好水桶才能提满水。数九寒冬滴水成冰,打水更需小心谨慎以防不测。那时的大口井就是山区百姓朝夕相依的生命之泉。

水来之不易,母亲就倍加惜水。早晨从土炕上爬起来,一家六七口人就只用一盆洗脸水抹抹脸,洗脸后的水也舍不得倒掉,连同洗碗、刷锅水再熬猪食“循环利用”,全家人过着“惜水如油”的日子。一次,我和小伙伴们到山上捡橡树碗子“创收”,回来的路上口渴难耐,到住在半山腰的奶奶家讨水喝,水好似奶奶的命根子,吓得奶奶连门都没敢开。那时,亲孙子到奶奶家喝口水都难,母亲伤心又无奈。更让母亲无奈的还有大哥的婚事,山区缺水少粮,小伙儿娶媳妇都难。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邻村打出了一眼“幸福井”,村里也借光建起了蓄水池,引来了幸福水。喝上了清澈干净的深井水,母亲的心里比喝蜜还甜。水池离我家约一里地,十三四岁的我就担负起挑水的重任。起初只能挑大半桶水,渐渐地腰板练硬了能一口气将70余斤的一担水挑回家了。家中的大水缸能盛5担水,我放学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水缸挑满水,生怕家中缺了水。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有了充足的水源,母亲再也不用为洗衣做饭发愁了。吃上了干净的泔食水,家里的猪也长得又快又顺溜了。

那时,五一节前后生产队要栽白薯,男人担水、刨埯,女人和孩子们浇水、插秧、封埯。担水的山路陡峭不平,我们被挑水的扁担压肿了肩、压弯了腰,可谓步履维艰,没少遭罪。回忆“挑水生涯”,母亲心酸之余又感到庆幸,庆幸的是一代年轻人在缺水的环境中磨练了意志,得到了锻炼成长。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国家投资给村里打了眼机井;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政府补贴户户建了水窖;后来政府又投资给家家通上了自来水。母亲一辈子的吃水梦就全部实现了。饮水思源,91岁高龄四世同堂的母亲感叹自己赶上了好时代。

经历过才懂得珍惜。山区饮水越来越方便,但母亲节约用水的习惯已扎根于心,难以改变。在母亲的心中,水是滋养润泽万物的源泉,一点一滴都糟蹋不得。

□安有平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