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打工的父母如何与留守子女有效沟通,及时化解成长的烦恼?8月27日,“万娅恬小候鸟工作站”在武汉成立,中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沈鸿丽为“小候鸟”和父母们现场讲授沟通技巧。(9月5日《工人日报》)
关爱留守儿童不能“潮起潮落”、笼而统之,而要量体裁衣、精准施策,共同为他们打造温暖的幸福港湾。在这方面,既要政府部门主动作为,也需社会组织善作善为;既要组织形式多样的公益活动,也应开展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从保障留守儿童“吃得饱”到推崇“吃得好”,从关注留守儿童身体健康到注重心理健康,通过靶向治疗实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从而抚平流动时代的家庭之伤、社会之痛。譬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为留守儿童提供假期日间照料、心理疏导、家庭教育指导等服务;针对“精神贫困”,通过组织“代理妈妈”“爱心辅导员”,开通“亲情电话”“亲情聊天室”,创造更多心灵看护和情感交流的途径。只有实现政府职能和社会责任的无缝对接,并在“缺什么就补什么”上绘就更加精准的“生存地图”,才能真正为留守儿童撑起保护伞。
关爱留守儿童,需要我们付出百倍耐心和千倍努力。只要始终坚持儿童为本,因人而宜、因势利导,把精准施策作为基本原则,将点滴爱心有效整合,就一定能让每一个留守儿童更加健康快乐地茁壮成长。□徐剑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