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特写
3上一版  下一版4
 
北京全力打造科技创新中心
朋友圈里的爱心接力
赤城扶贫产品进海淀社区
天坛街道全方位服务群众诉求
中建二局项目新员工岗前学廉洁
“老班长”认真履职 为官兵“接诉即办”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9年9月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创新产出连续2年全球第一
北京全力打造科技创新中心

 

世界上首次发现有效治疗疟疾的方法——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涌现出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陈景润、第一位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屠呦呦、首位获“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的华人科学家——王中林;建设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示范区……近日,记者从北京市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之“科技创新”专场上获悉,70年来北京实现多项“第一”,探索了数不清的“首创”。

创新产出全球领先

根据《2018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数据显示,北京连续两年科研产出位居全球第一。2018年,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均较2012年翻了一番;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11.2件,专利密度领跑全国。2018年北京技术合同成交额4957.8亿元,较2012年翻了一番,约占全国三成。2018年,科技、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8.6%;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到1500亿元;科技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223.9亿元,同比增长10.4%,占GDP比重达到10.6%。

北京市科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杨仁全介绍,下一步,北京市计划从落实国家战略任务、“三城一区”的建设、产业科技体制改革、打造人才高地和推动高精尖产业发展五方面推进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北京市科委副主任杨仁全表示,北京已形成创新“凝聚力”,全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其中,北大、清华、中科院等中央在京高校院所及创新型企业已经成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主力军”。同时,促进“三城一区”联动发展,发挥北京“一核”作用,推动雄安新区与城市副中心两翼联动,推动京津冀协同创新。

在基础研究布局方面,建设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围绕物质科学、前沿与尖端信息技术、生命科学等优势领域,加快国家实验室培育建设。同时,深入推动量子、脑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和布局,形成领跑世界的原始创新策源地。

高精尖产业同样助力北京提升科技“支撑力”。杨仁全介绍,通过发布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10+3”系列政策,选取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医药健康等十个产业作为发展重点,加快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医药健康“双发动机”。同时,设立总规模300亿元的市科技创新母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围绕原始创新、成果转化、高精尖产业进行投资布局。此外,首批向社会发布10项应用场景清单,推动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新产品在本市重大活动、重点项目中应用。

北京打造全球创新新高地

2018年北京平均每日新增科技型企业约200家;新创企业中科技型企业占比达39.2%;创业投资额占全国比重约三成,位居全国第一;独角兽企业82家,占全国近一半;截至2018年底,全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2.5万家……随着创新生态的持续优化,北京跨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大国重器”加快推进,创新根基不断夯实。子午工程、凤凰工程等累计17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京投入运行或正在建设,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分子科学、凝聚态物理和信息科学与技术等3个国家研究中心,动力电池、轻量化材料成形技术及装备、智能网联汽车等3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量子信息、纳光电子等2个前沿科学中心和国家先进计算产业创新中心获批建设。

为使北京成为更具吸引力的创新人才高地,《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已修订,增设人物奖,实行提名制。改革科技奖励制度,修订下放职称评审权限。实施中关村国际人才20条出入境政策和20条新政,在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优化北京创新发展环境等方面取得成效。强化对人才落户、住房、教育和医疗等服务保障,打造人才发展生态环境。

□本报记者 孙艳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