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人物
3上一版  下一版4
 
周晓辉:军事“大V”延续军旅情
混凝土搅拌机的“保健医组”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9年8月2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周晓辉:军事“大V”延续军旅情

 

身离部队心系军旅,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2017级博士研究生周晓辉退役回校后创办军事自媒体平台“一号哨位”,以“互联网+军营”的方式讲述军人故事,传播军队正能量,延续军旅情缘。如今他已成长为军事“大V”,全网粉丝超过600万,今年被评为“全国模范退役军人”,成为全国荣获此荣誉的唯一在校学生。

创办自媒体,“一号哨位”传播军旅文化

今年暑假,周晓辉没有放松过一天,每天都在学业和创业活动中穿梭,这种假日无休的状态他已保持了5年。下午3时记者见到他时,周晓辉的脸上透着疲惫,但聊起一手创办的军事自媒体,他顿时来了精神,条分缕析地讲述起5年来的创业经历。

2014年8月,周晓辉把在部队两年写下的714篇日记整理出100多篇,准备结集成册。当时,微信公众号刚兴起,学院团委书记得知他的想法后,提议把这些日记先发到公众号上供人阅读,名气若能打响对出书会有帮助。

一席话提醒了他:自己是学传播学专业的,又有部队经历,具备了多重优势。于是他和同样退役回来的同学桂从路创办了一个公众号,方向就定为他们最熟悉的军旅生活。

公众号叫什么名字好呢?他在部队站的第一班岗在“一号哨位”,它是军营的大门哨,无论进入军营还是离开军营都要经过,是军营内外的连接点,本身就含有媒介的性质。于是他选择“一号哨位”这个名字,意为在“一号哨位”继续站岗,连接和陪伴那些心系军营的人。

从零起步,3个多月订阅用户破5万

2014年8月31日,“一号哨位”公众号正式上线,最初的粉丝只有他们身边的同学、朋友。他们没有任何背景和支持,每一天的内容推送,都是两个人绞尽脑汁琢磨撰写出来,一点一点去吸引关注,用真实的故事和真挚的情怀去打动人。

创办之初,周晓辉正在带本科新生军训,策划了“军训生活”系列原创内容,有了最初的订阅用户;他去给人大和外校的国防生讲课,介绍军营生活,顺便推介自己的公众号;《退伍前要做的几件事》《部队里的三行情书》等多篇充满真情实感的文章发表后,点击量超过百万,实现订阅用户的“原始积累”。

“这个公众号能被大家认可,这个名字有一半的作用。只要是当过兵的人,看见‘一号哨位’都会觉得亲切。加上我们的文章篇篇围绕军营展开,唤醒集体记忆,引起共鸣,而那时与军旅文化相关的新媒体账号寥寥无几,社交平台的裂变效应惊人,用户增长也就水到渠成。”短短3个多月,“一号哨位”粉丝数量就从零升到5万。周晓辉感慨,“‘一号哨位’是幸运的,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和军营文化的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现在很难复制。”

从创办到现在近5年的时间里,“一号哨位”已发展成为以微信公众平台为内容中心和连接点,其他多平台共同发力的新媒体矩阵,致力于弘扬军旅文化,塑造新时代军人和部队形象。这个军事自媒体先后获得由新媒体联盟颁发的“2015最具影响力新媒体奖”、2017年北京地区高校大学生优秀创业团队一等奖等多个奖项,他也被评为“新浪微博十大军事大V”。

周晓辉红了,他在新媒体运营上的经验逐渐受到认可,不仅受邀为部队多个单位分享新媒体运营经验,社会单位也纷纷邀请他前去演讲,还有越来越多的广告商联系他,意欲在公众号上做广告。他研究后拒绝了大多数认为不适合的广告。“我希望这个平台比较纯粹,保持它的公益性,不想做过于商业化的东西。”

目前,“一号哨位”的全职员工只有3人,还有一批固定的专栏作者,所幸创业伙伴们看重的不是眼下利益。“我们都喜欢做这件事,也看好这个平台的发展前景。”有军人情结的胡爽是最早一批关注“一号哨位”的“老粉”,经过慎重考虑她干脆从国企辞职,全职加入这个自媒体,而她现在的同事则是一名准军嫂。编稿、运营、策划……她们每天做起事来有滋有味,身兼数职,内心极其充实。

从学生到优秀士兵,生铁逐渐炼成好钢

每天忙忙碌碌,读文献、构思论文框架、想自媒体选题、思考怎样更好地传播军旅文化、设计军旅文创产品……热火朝天的军营生活看似远去,却一丝一毫没有被周晓辉忘记。

在武警黑龙江省总队当兵两年,他至今可以信手拈来一串数字:714天里站了500个小时夜岗,在雪地拉练300公里,打扫过400多次厕所,在抗洪前线战斗20天,立过一次三等功,吃掉4000多个馒头……

来自新疆的他去参军似乎是一次冲动选择。2011年他上大三,生活宛如一池静水没有波澜,百无聊赖中看到征兵海报,想打破平庸状态的他一下子来了劲头儿,说服父母、报名、体检……完成道道流程后他顺利入选,从人大新闻学院学生变成一个“新兵蛋子”。

所有对部队的诗意向往,都被一个个“卧倒”和“抱臂背摔”的口令彻底去除。新兵连的4个月里天天在雪地里训练,他每次跑完步后热汗浸湿棉衣,过一会就结成冰;手套打湿了,手指粘在一起再慢慢融化,整个人如同经历了一场“变形记”。

在挺过一个小时的标准军姿后,在雪地上卧倒匍匐后,在零下30摄氏度熬过一场高烧后,周晓辉感觉每一根骨头、每一块肌肉、每一寸肌肤、每一个细胞都挺拔起来,生铁逐渐淬炼成了好钢。他在服役期间被评为优秀士兵,其中2013年8月参加了黑龙江流域抗洪抢险任务,荣立三等功一次。

“我永远无法割舍那个地方,这是一种印记,也是一种永远的获得,这个深深的烙印改变了我的命运走向。”他感叹道。

2015年,他出版近20万字的个人从军文集——《我还青春一次远征》,以生动的笔法书写了大学生士兵的从军历程。很多看过书的退役军人说,翻开书,就像回到了疼痛而畅快淋漓的军营。人大新闻学院执行院长胡百精教授评价,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青春故事,这本书的另一个名字也许可以叫《新青春之歌》。

2018年,周晓辉被评为“北京优秀在校退役大学生士兵”,作为征兵形象大使赴北京多所高校宣讲,以他从军和退役后的故事鼓励许多在校学子参军报国。

也正是对部队的情怀促使他走上创业之路,借助新媒体手段讲述中国军营和军人的故事。如今,“一号哨位”开始发布更深度的文章,比如他正在做百名退役军人创业故事,准备集结成书,鼓励更多的退役军人像在军营里一样积极生活。其中一位退役团职军官去工地打工的故事点击量达到130万,让他对这个计划更有信心。

梦想有多远,未来就有多远。周晓辉认为,自己的多重身份,似乎注定了会做这项工作,去推动军旅文化的传播,心系军营,以退役军人的身份继续为国防和军队建设贡献力量。对他来说,这是情怀,也是事业。

□本报记者 任洁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