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快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新型学徒“带薪入学”具有借鉴意义
“公路躺”其实一点也不美
请给受助者 “有尊严的温暖”
“赚钱APP” 真能赚钱吗?
网约车要安全合规
别让智能门锁成“失能门锁”
道路救援乱象 需要好好治治了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9年8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请给受助者 “有尊严的温暖”

 

安徽省教育厅等六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实施办法》,明确要求坚持公开透明与保护隐私相结合,严禁让学生当众诉苦互相比困;公示时严禁涉及学生个人敏感信息及隐私。

困难家庭的孩子为了获取国家资助,减轻父母压力,当众诉苦、互相比困,是可以理解的幼稚行为。但作为学校、师长,却不能听任学生隐私的暴露。这是一条基本道德底线。突破了,就是对未成年人及其家长的伤害。

由此想到每逢年节对困难职工的慰问活动“套路”——领导带队,兴师动众上门,送些米面粮油,或再亲手递上个红包,然后拍照留影,打道回府。看上去很有“仪式感”,也颇有“宣传意义”,但却没有顾及到受助者的感受。

困难职工生活窘迫,有衣食之忧,因此需要帮助和关爱。但他们在人格上并不低下,同样有尊严,同样需要他人尊重隐私。当他们面对领导和围观者接受那些钱、物时,这种自尊心理可能愈发强烈。如果还要面对镜头亮相,“展示”自己的贫寒,其内心可能更容易受到伤害。他们可能会感动,甚至会落泪,但同时还会窘迫、尴尬……那种复杂的心理感受虽然并不外露,但影响却可能久远。

或许,我们给“送温暖”赋予了过多的道德和政治含义;或许,我们需要通过某种形式向社会宣示它的意义,尽管这是必要的,但在崇尚“以人为本”的今天,又都成为次要的了。领导们在送去物质帮助的同时,应该顾及到受助者的心理感受。能不能不再大张旗鼓地送钱送物上门,请受助者自己去领取,或者发放资助票证,让受助者自己去消费?这样做,领导可能失去一些露面与宣传的机会,却给受助者送去了实实在在的“有尊严的温暖”。

□一刀(资深媒体人)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