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走访朝阳区多处24小时自助图书馆,在观察的五六个小时内,虽然周边客流量大,但图书馆几乎无人问津。图书馆里的书以儿童和养生类书籍为主。居民直言机器操作不便,所以即使办了卡,近年来几乎不再使用。(7月18日 新京报网)
24小时自助图书馆本是为了方便市民随时借阅而设立,但实际使用中却频频遇冷,无人问津的自助机几乎成了摆设,占用了空间也形成了资源的浪费。其实并不是电子阅读的普及让自主图书馆失去了存在价值,易于翻阅、富有质感等特点让纸质书难以被淘汰,事实上,如果用心运营,完善自助设备,因地制宜地根据居民阅读习惯及时上架更新书目,完全可以盘活24小时自助图书馆。
比如参考自助机附近的居民构成,针对中老年人较多的老社区,采购一些养生保健类书籍,还可以引入报刊杂志,丰富阅读,让市民有更多阅读选择。如果是幼儿较多的社区,可多上架一些绘本童书,满足市民借阅需求,值得一提的是,绘本类图书对儿童成长有良好的教育意义,但图文并茂翻阅快,逐本购买是一笔不小的家庭开支,而通过自助图书馆借阅既能扩展阅读,最大程度地实现书籍的流通共享,也非常经济便捷。总之,工作人员不妨多听取附近居民的阅读意愿,还可采用大数据分析,根据他们的喜好上架相关图书,“为有源头活水来”,不定期地更新书目,保持自助图书馆的活力与新鲜感,否则如果书籍常年不变,借来借去总是那么几本,人们自然也就不愿再来借阅。□玫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