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单位规章制度不健全,擅长‘画饼’却不兑现;企业:没有诚信信息采集和披露机制,我们也被坑”,可以说在这样的职场环境下,没有赢家,只能是互害,而失信的职场环境也就更不谈不上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天天加班到晚上八九点,说好了有加班费,可为啥说话不算数?”“白天故意拖延工作,填写加班表还造假,凭啥让我相信你,给你加班费?”记者采访发现,针对职场失信行为,一面是员工吐槽用人单位用工不规范、规章制度不健全;一面是企业抱怨,没有职业诚信信息采集和披露机制,员工恶意失信,让企业很受伤。( 7月13日《工人日报》)
“员工:单位规章制度不健全,擅长‘画饼’却不兑现;企业:没有诚信信息采集和披露机制,我们也被坑”,可以说在这样的职场环境下,没有赢家,只能是互害,而失信的职场环境也就更谈不上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无论是东家还是员工失信,不仅反映着各自修为如何,且一旦触犯法律也难逃相应的制裁。
事实上,职场失信不仅与人品有关系,且职场诚信管理缺失也是一大问题。据入职背景调查服务平台“云考拉”发布的《中国职场诚信现状与影响调研报告》显示,仅有37%的企业会对员工进行职场诚信管理。一些企业除储存人事档案外,没有一份个人职业诚信档案,也没有相关的培训和宣传教育。不重视诚信建设的代价就是失信的屡见不鲜。
相关案件的判罚更能够说明问题。据记者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中搜索发现,截至目前,近5年来全国职场失信案件达29296件。所以,一时的职场失信能够“一时爽”,诉诸法律不仅使既得利益荡然无存,且情节严重者更难逃牢狱之灾。于劳动者,势必会影响到自己以后的职场生涯;对用工单位来讲,也势必会败坏口碑、阻碍发展。
和谐的劳动关系须以诚信为基石。也就意味着劳动双方应视诚信为珍宝。不仅要在法律框架内行事,又应规避违背道德,乃至打法律擦边球的龌龊之举。比如,用人单位,应完善自身用工管理能力建设,尤其须重视企业诚信建设;作为劳动者,应诚实守信地全面履行劳动合同,即便辞职也须履行好“守密之约”,而这也是做人的本分。
同样,法律的力量也不容缺位。北京高院相关负责人就曾表示,为构建和谐有序的劳动关系,北京法院系统将积极主动与工商部门、劳动行政部门、社会保险稽核部门、税务部门建立工作联系形成打击劳动领域失信现象合力,营造良好的职场诚信环境。这就值得称道与借鉴。唯有法院对不诚信行为采取“零容忍”态度,才能让诚信底气更足。
构筑起职场诚信环境更需要技术的支撑。比如,多方共建共享职业诚信信息平台,加大失信者曝光力度,在现有的科技条件下应该能够实现;还如,招聘网站、企业等多方联动,对职场失信行为进行监督和披露,还可以建立职场评分制度等等,从根源上遏制职场失信发生。唯有如此,“失信受罚守信得利”才能成为职场常态。
□杨李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