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我的父亲不一样
故乡的幸福路
“我和我的祖国”征文 期待您的来稿
走到哪 吃的都是中国菜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9年7月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故乡的幸福路

 

故乡,是一个不大的村子,几十户人家。村前有一条通往学校和远方的路,路的两侧有一片白杨,白杨的尽头就是学校的一排小平房了。

儿时,每天上下小学都要走这条土路,路原本很宽,经过风雨的侵蚀,路面越来越狭窄。晴天走在路上,脚下的鞋扑满灰尘,白色鞋可以染成黑色。风起时尘土旋在空中刮得睁不开眼。

我还记得母亲送我上学的情景:8岁那年,母亲说:“小子不能再野了,你也得到学校跟老师学点文化,不能像你大哥那样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好,一辈子净跟土疙瘩打交道,直到现在40岁的人了,每天还风里雨里去地里刨食。有了文化以后可以教教书,当个孩子王,也不错!”于是,母亲把一块蓝花布四四方方铺在炕上,包上两本发黄的麦秸本子,夹起来牵着我的手就往学校方向走。母亲本来穿着一双纳底的花布鞋,前脸绣着一朵花儿,只走了几步远,那朵花儿就被尘土淹没了,鞋染成了灰色。

去的时候本来还是晴空万里,碧空如洗,可放学回来的时候已经是乌云滚滚。都说六月的天就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瞬间雨斜刺着从天上抖下来,淋得我们一个个像水鸭子。衣服湿透了,脚上的鞋像揣了大酱,脚丫子在鞋里滚个儿。没法子我们只能脱下鞋用手拎着,书包夹在腋下,光着脚丫子在“水泥路”上跋涉。石头硌在脚心上那个疼不说,要是一个玻璃片划上就是一道口子。到家的时候母亲搬过我的脚看,庆幸的是只让石头硌红了。就这样我在这条路上走了8年,直到初中二年级时破格去当兵,才离开这条“水泥路”。

2008年金秋时节,侄子办喜事,通知我参加婚礼。坐在通往故乡的列车上,我的思绪又回到那条“水泥路”上,几十年了不知那条路修了没。

近5个小时车到站了,侄子满面春风地来接我,出了站口他把我领到一辆小车前,我有些惊讶:“我70岁的人了都没开过车,你这点年纪竟然开上‘宝马’了?”侄子笑了:“老叔,现在可不是你当年当兵走时那个样子,村子里平房都砌成了砖房,砖房又变成了楼房,好多人家盖起了二层小楼,几乎家家有车,咱家有三台呢:宝马、大众外加一台客货两用。咱这儿盛产土豆,土豆也叫金豆,我就做这个批发,用铁路的车皮往南方运,一次运好几节,发了!”

侄子的话让我喜上眉梢,我不禁问起那条“水泥路”。侄子说,早就变模样了,上世纪90年代后期县里提出“要想富,先修路”的口号,县里投资,从县城一直修到家门口。清一色的白色路面,你孙子他们大车都不愿意坐却喜欢走这条路,车和人行道是分开的,路两侧的白杨已经十几丈高了,靠着白杨树林里又种上了丁香,每年的春末夏初,丁香花香得让人直吸鼻子!

说话间,车出了县城北门,曾经的“水泥路”消失得无影无踪。路两侧的白杨齐刷刷地驶过,展现在眼前的红墙碧瓦,绿树蓝天,一幢幢别墅般的房舍,不见炊烟,只见人来人往,让我目不暇接。我家的旧居早已是物是人非,整齐的二层小楼、村行政办公室就在这里……故乡变了,变得色彩斑澜,新中国成立70年,沧海桑田,让故乡露出了笑脸。一条条幸福的公路伸向远方,展开了腾飞的翅膀!

□于德深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