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鲁迅印记,还只是开始,钱理群先生的文章《我们为什么需要鲁迅?》,仿佛正好是这种追寻的最好回答—— 2018年,恰逢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微信公众号登出了钱理群教授于2006年9月“急就”的这篇文章:在当下的思想文化界、鲁迅研究界就或隐或显地存在着一种倾向:在将“鲁迅凡俗化”的旗号下,消解或削弱鲁迅的精神意义和价值。
“在鲁迅面前,你必须思考,而且是独立地思考。正是鲁迅,能够促使我们独立思考,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他期待并帮助我们成长为一个有自由思想的、独立创造的人——这就是鲁迅对我们的主要意义。”
“他是永远不满足现状的,因而是‘永远的批判者’;这也是鲁迅思想的核心。鲁迅曾提出一个‘真的知识阶级’的概念,其主要内容就是以上所说的两个方面:永远站在底层平民这一边,是永远的批判者。”
“在我们今天这个浮躁、浮华的、空谈的时代,或许我们正需要鲁迅这样的文化‘苦工’。”
……
这,也许就是钱理群教授出版《鲁迅与当代中国》的全部意义,也是我们在追寻印记中需要感悟的深层内核。
有一天,我在和北京市西城区一位负责人谈起鲁迅时突发奇想:能不能把鲁迅居住、工作和去过的地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鲁迅文化专线”呢?
期待出版《鲁迅在京工作生活线路图》,人们能沿着这条线路,感受近百年前的京城生活——这条专线,就可以从绍兴会馆出发,到西直门内八道湾原址建起的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院内的周氏兄弟故居,再到新文化街上的鲁迅中学、前门的青云阁和虎坊桥附近的东方饭店、沙滩北大红楼……
想起鲁迅之孙周令飞强调的一段话:“我认为当下最重要的工作是应该让我们心中的鲁迅形象回归他的本色: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精神上的导师,生活中的朋友。我们对鲁迅的解读也不仅要有‘鲁研’,更要有‘鲁普’,即鲁迅的普及,就是以一种更为平易近人的方式,向人民传播他的精神、人格和智慧,从而促进鲁迅精神的传承。”
印记犹存,精神不死……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