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这里早在1956年10月19日就正式对外开馆,那一天是鲁迅逝世20周年纪念日——此前,1947年鲁迅原配夫人朱安病逝,中共地下党组织通过北平高等法院查封了故居,将其暗地保护起来。1949年10月19日,正值鲁迅逝世13周年,故居正式对外开放。次年3月,许广平先生将故居和鲁迅生前的藏书、文物全部无偿捐献给国家。1954年初,文化部决定建立鲁迅博物馆,在故居旁增建陈列室。
对于鲁迅这样一位文学家,阅读他的著作当然是第一要务
鲁迅在北京生活、工作过的地方,至今留下“印记”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位于西单西南侧新文化街上的北京鲁迅中学,是“北平女子师范大学”旧址。我曾有幸走进学校采访,一进古色古香的大门,两栋楼之间,就能见到鲁迅先生的白色塑像。青砖雕花,回廊相连,古色古香的建筑,静谧的校园,见证了一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鲁迅于1923年至1926年曾在这里执教。校内迄今有保存完好的鲁迅先生任教时为学生演讲的礼堂、讲课时的教室等珍贵历史遗迹,礼堂现辟为“鲁迅生平展室”。
北京沙滩,一栋5层红楼巍然屹立,这就是1918年8月投入使用的北大红楼,迄今已经整整满100岁。北大红楼现在是新文化运动纪念馆,也是鲁迅博物馆的一部分。红楼一层有蔡元培、陈独秀等风云人物的展览,左侧一间教室门口竖立着一块牌子,牌子上一侧是大家熟悉的留着胡子的鲁迅照片,另一侧则写着:“学生大教室:1920年8月,时在教育部任职的鲁迅被蔡元培聘为北京大学讲师,讲授‘中国小说史’。鲁迅以他渊博的学识和精辟的分析,深深吸引着每一位听课的同学,教室常常爆满。有人回忆说,听鲁迅先生的课,‘在引人入胜、娓娓动听的语言中蕴蓄着精辟的见解,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从后门走进教室,正前方是一块黑板,教室中间摆放着32张带扶手的木椅子……仿佛看见近百年前,一群青年在这里聆听鲁迅先生授课,讲述中国小说的缘起、发展……
不过,就在鲁迅被聘到红楼授课前一年,伟大的五四运动也就是从这里发端,从离这间“学生大教室”咫尺之遥的“新潮社”教室——红楼东侧一间长方形教室发端的:五四前夕,以新潮社社员为首的北大学生,在这里制作了3000多面旗帜、标语等。罗家伦在此起草《北京全体学界通告》,发出“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的呐喊,并在游行出发前印出两万份……
(四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