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征稿启事
远去的“三转一响”
从今不薄读书人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9年6月2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行哥说


 

许之行是公交保修分公司四厂二车间保养组长。“因为从小就喜欢汽车,所以才爱上修车这个行当。”自从成为一名保修工后,许之行始终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努力提升业务水平。

记得刚进厂那会儿,每当看见老班长通过“望、闻、问、切”,快速、精准地排查出车辆故障,许之行总是打心底里佩服得不行。为了拜师学艺,他有事没事就围着老班长“献殷勤”,只要老班长修车,许之行就在旁边递工具、打下手。

功夫不负有心人,许之行的真诚得到了老班长的认可,不仅收他做了“关门弟子”,还把自己总结的“独门秘籍”传授给他。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工作中,许之行不怕脏不怕累,积极肯干。白天,他和工友们边干边琢磨老班长传授的技术要领。晚上回家,啃上两个馒头的许之行就一头扎进书堆里,《汽车故障应急修理120问》《汽车修理基本技能》等书籍,早就让他烂熟于胸。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经过不断地学习和努力,一脸稚嫩的许之行成为车间里最年轻的技术骨干。并且,代表四厂连续参加四届北京市大客车维修工技能大赛,取得前十五名的好成绩。2013年,许之行不仅取得了技师资格证,还众望所归地接过老班长的担子,当上了车间保养组的组长。

“一个人的技术好不算好,全班组的技术好才是真的好!”这是许之行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记得当时,班组共有25名职工,30岁以下的年轻职工就占了一大半。每当看着年轻职工在工余时间,除了打扑克就是玩手机,许之行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了调动年轻职工学习新技术的积极性,许之行可是没少动心思,他自创的“分级教学法”,通过“提问闯关、边干边答、微信接龙”等学习方式,让枯燥乏味的技术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很接地气儿,班组职工学习新技术的热情也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工作之余,许之行就把大家组织起来,你问我答,开始“许氏”教学培训。

在他的带动下,班组职工的技术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历年的八级工考试中,许之行班组的年轻职工,考出的成绩在全车间都是名列前茅。短短几年时间,班组多名职工获得“分公司级先进生产者”“集团级先进个人”“集团级五四青年奖章”等荣誉称号。许之行的班组也成为四厂响当当的“明星”班组。

迎“两会”、战“夏防”、保“冬运”,每逢承接重点时期和节假日保障任务,许之行的班组总是冲在最前面。记得去年“两会”保障期间,车间负责西山林语公交场站的保障工作。由于场站远离市区,首班车队员们必须5:40到岗。面对困难,许之行二话没说,毅然承接了此项任务。每天早晨不到5:00,许之行就从家里出来赶往保障地点,晚上23:00才到家,连续奋战十余天,许之行带领班组的兄弟们终于圆满完成了保障任务。

可谁又知道,此时的许之行家里,妻子长期在外地工作,一个月才回家一次。已经70多岁的父母身体又不好,需要长年服药。孩子又在此时得了肺炎,需要每天去医院输液。为了圆满完成保障任务,本应由自己扛起的家庭重担,只能托付给两位老人。每当说到这里,这个已过而立之年的汉子,因为对家人无比愧疚,眼里总是泛着泪花。

许之行说,“在公交保修工作12年,这里已经成为我的第二个家。是公交保修培养了我,我要好好干,和班组的弟兄们一起,为公交车辆安全运营保驾护航,为早日实现首都公交的现代化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李小雷 文/图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