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贫困户
从今不薄读书人
■征稿启事
实物档案 见证我的成长往事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9年6月1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今不薄读书人
——鲁迅的“北京印记”
 

民国教育部:鲁迅工作14年的地方

门口有两座石狮子,牌匾上“清学部”三个金色大字格外醒目……西单路口往南没多远的教育街一号,是清政府学部暨民国教育部旧址,也是鲁迅初进京城时的办公地点。

2018年3月中旬的一天下午,笔者走进这座三进院子。

进门就看到,右前方墙上的一块硕大的白色石碑上用中英文双语写着:

北京市外事实习学校位于西单教育街一号,地处首都繁华的商业中心,原为清朝顺治初年所建敬谨亲王尼堪王府之一部分,距今已有三百六十余年的历史,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饭店的建筑历史可以追溯至清代,敬谨亲王尼堪是清太祖努尔哈赤长子褚英之三子,因有战功,并战死沙场,谥号“庄”,此府亦称“庄王府”。

1999年,西单路口改造,经有关部门考证,“庄王府”是北京唯一留存的明翰林院旧址。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停止科举,各省建学堂,为统一管理全国学堂事务,在此设立学部。辛亥革命后,学部改为教育部。鲁迅先生曾在此任佥事(秘书)兼一科科长等职。”

左手,矗立着一栋2层小楼,西城区文化委员会文物科马毅说,这是后来建的,原来是锅炉房。

“翰苑琼筵酌令辰,棘闱来阅凤城。百年士气经培养,寸晷檐风实苦辛。自古曾闻观国彦,从今不薄读书人。白驹翙羽传周雅,佐我休明四海春。”一进院右侧是一个小院,一丛郁郁葱葱的竹子,使院落充满生机,4块复制的石板——“乾隆幸贡院御笔碑”上镌刻着乾隆皇帝在乾隆九年十月二十七日莅临贡院赏赐大学士和翰林学士酒宴时写的4首御笔诗。

“这是复制品,原件在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收藏。”马毅说,“只有石板下的3块石座是历史原物。”

果真,石座看上去颜色都要深一些,而且都镌刻着莲瓣纹和卷草纹。

这可能是这座有着300多年历史的院子里最“老”的东西了。

二进院的院子显得格外修长,南北足足有几十米,显得空荡荡的。原来,这座院子的产权属于北京市西城区教委,曾经长期作为北京市外事实习学校的实习饭店,由于近年招生不太理想,去年7月就腾空了,据说要再利用起来建教师名人堂。

2010年就在这里工作的保安祝召村来自河南,他说,由于这里是文物保护单位,每天每两小时要在院子里巡视一遍。

从今不薄读书人——乾隆的诗耐人寻味。“读书人”周树人从1912年到1926年,就是在这里任职14年。每月二三百块大洋的薪水,“待遇”就是从今天来看,也是相当不薄。

而让人啼笑皆非的是,“从今不薄读书人”的乾隆“创造”了历史上最为惨烈的文字狱——文字狱在历朝时有发生,以清朝最为严重,其中又以乾隆年间尤烈,乾隆时期文字狱共发生130余起,其中47案的案犯被处以死刑。

(三十七)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