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父亲的 悲悯心
从今不薄读书人
■征稿启事
贫寒中的温暖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9年6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今不薄读书人
——鲁迅的“北京印记”
 

这一切都进一步引起了我对鲁迅的兴趣——而几次实地踏访或者偶然相遇,才突然发现:其实,鲁迅先生至今还“生活”在我们身边,就生活在北京老城的街巷胡同里,“活”在菜市口附近的绍兴会馆、在西直门内八道湾原址修复的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院内的“鲁迅三兄弟旧居”,以及新文化街上的鲁迅中学、前门大栅栏的青云阁、虎坊桥附近的东方饭店和北大红楼里……

居京:占据了鲁迅1/4的人生时光

106年前,即1912年5月5日,32岁的周树人以教育部部员的身份,从江南来到北国,直到1926年8月26日离开,在北京共居住14年之久。

居京和居乡,自然是大不同。20世纪之初,辛亥革命发生后的北京,人口一百多万,不仅有前朝皇室、八旗子弟、以旧学为知识基础的学者,还有留学归来的现代知识分子,以及如骆驼祥子般的都市贫民、乡下劳动力。民国初立,在这样的环境中,信息发达,思想激荡……对这位后来以笔名“鲁迅”名冠天下的作家来说,北京成为他仅次于故乡绍兴居住时间第二长的城市。

“北京时光”,在周树人56年人生历程中占据了1/4。虽然只有人生1/4的时光,但在北京生活居住的时期,却是周树人创作的高峰期,更是他变身“鲁迅”的时期——以《狂人日记》为开端,鲁迅创作了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野草》和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大部分,以及《坟》(部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系列杂文,并翻译了大量作品。

“北京时光”,也成为鲁迅学术著述的高产期。

如今,鲁迅进京“第一站”——居住生活了7年的绍兴会馆,还幸运地保存在北京市西城区菜市口西南侧的南半截胡同7号。这里是鲁迅进京“第一站”,也是他在京生活时间最长的一个地方,坐地铁四号线,在菜市口站下车,走没有多远就能找到。

和许多大杂院类似,绍兴会馆的院子,早已被过去岁月里不断兴建的小房子“塞”得满满的。如果不是门前的“绍兴会馆”牌子,很难想象这里就是《狂人日记》《孔乙己》等鲁迅早期经典作品的“诞生地”。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城市历史文脉,下定决心,舍得投入,处理好历史文化和现实生活、保护和利用的关系,该修则修,该用则用,该建则建,做到城市保护和有机更新相衔接。”——幸运的是,党的十八大以后,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2月视察北京提出一系列明确要求后,北京老城内的会馆、名人故居等文物保护单位已经开始加快腾退步伐,绍兴会馆旁边的浏阳会馆也在 2018年年初开始腾退,想来,一胡同之隔的绍兴会馆的腾退和重见天日,也应该是可以期待的事情吧?(三十六)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