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用彤的儿子汤一介,从小耳濡目染,子承父业,从事哲学研究,出版过《郭象与魏晋玄学》《早期道教史》《在非有非无之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释》等著作。2002年10月,他向学校领导提出编纂《儒藏》的构想,得到了张岱年、季羡林的鼓励和支持。2003年,教育部批准立项,北京大学整合文科院系的力量并联合有关高等院校和学术机构,正式启动了《儒藏》工程,汤一介任《儒藏》首席专家,另外有日本、韩国和越南等国家的学者共约500人参加编纂。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大学时曾来到人文学苑,和87岁的汤一介促膝交谈,了解《儒藏》编纂情况。
时隔4年,我来到燕南园探访,随口问起:“汤先生还在吗?”“他已经去世了,不过乐先生还在。”学校工作人员说。
“乐先生”,就是汤一介的夫人乐黛云先生。
北大就是这样薪火相传——既有家学渊源,又有伉俪情深:乐黛云和汤一介是同学,是比较文学专家,出版过《比较文学原理》《中西比较文学教程》《跨文化之桥》等专著。她和汤一介共同出了一本随笔集,是“连理丛书”中的一种:《同行在未名湖畔的两只小鸟》。
2014年9月9日晚,汤一介离世,10月出版的《燕南园往事》,成了老人生前最后一部作品,也是汤一介、乐黛云夫妇与女儿汤丹、儿子汤双合著的唯一一本家庭回忆录,回忆自1952年搬入燕南园58号以来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和酸甜苦辣咸的五味杂陈。
汤家的故事,在燕园里流传,而王力一家的故事,也堪称传奇:《古代汉语》是我们大学时都学过的教材,王力也因此名满天下。
房屋高耸,廊柱巍峨……位于燕南园正中的60号院是一栋西式建筑,曾是著名语言学家、翻译家、诗人和散文家王力先生的居所,王力一生出版过40多部专著,50多年执教生涯中开设过20多门课程,70多岁还学会越南语,从而能熟练运用7种语言。他在燕南园住了整整30年。
王力的几个孩子也都有出息,传为佳话:儿子王缉志是四通打字机的发明人,女儿王缉慈是北大城市与环境学院的退休教授,儿子王缉思曾任北大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儿子王缉宪则是香港大学地理学系教授。
一家两代人的记忆,都和燕南园紧密联系在一起。
“北大主义者,即牺牲主义也”
燕南园西南角,63号院是一座翠竹环绕的平房,这里住过富有传奇色彩的经济学家、人口学家马寅初:他曾怒斥“四大家族”,被蒋介石逮捕监禁;曾化装成厨师坐船投奔共产党解放区;担任北大校长后,每逢演讲,开头的问候总是:“弟兄们!”
一侧墙上,镌刻着马寅初的头像和他关于“北大之精神”的一段名言:“所谓北大主义者,即牺牲主义也。服务于国家社会,不顾一己之私利,勇敢直前,以达其至高之鹄的。”
(三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