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赢”来的粽子
母亲的承诺
一个城市的灵魂和荣光
■征稿启事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9年5月2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个城市的灵魂和荣光
——北京宣南名人故居、会馆探访
 

引 言 历史的影子

究竟有什么东西是永不熄灭的火炬?是物质,还是精神?

走进燕南园,你就会找到答案。

北大一隅,建在明代勺园遗址之上、面积不大的17个小院,已有90多年的历史。

这里的一砖一瓦一木,都镌刻了历史的影子,记录下了无数名师大家的命运变化、悲欢离合。

许多名字,人们耳熟能详:冰心、翦伯赞、周培源、马寅初、陈岱孙、冯友兰、汤用彤、王力、朱光潜、侯仁之……

多个下午,我在和今天居住在这里的“主人们”的聊天中顿悟:能量守恒,物质不灭,而精神也能够薪火相传,绵延持续……

我喜欢看名人故居,因为这些承载了历史和记忆的老房子,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和荣光。

放眼北京城,除了老城里的一些名人故居,地处西北角的清华、北大校园内,也有一些名人故居,构成了这座城市文化和记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很早就萌生了到北大燕园里探访那些名人故居的想法,2017年第一次因为工作关系拜访北大宣传部时,就询问了一下燕南园的情况,宣传部部长蒋朗朗说,那些早期的名教授故居都在,都还在用着。

2018年是北大建校120年,这个机缘使我终于圆了这个梦想:看看燕南园,而且是一个月里连着去了三次。

错过工业化?1793年英特使马嘎尔尼驻地

燕南园,究竟是什么?为什么这么吸引我?

还是在写《三山五园:另一座北京老城》时,我对北京大学所在的这块土地有了新的认识:原来,清华和北大所在的区域,都属于新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里“三山五园”区域,而作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老城”同等重要组成的两个部分之一,“三山五园”的分量自然不言而喻。

海淀所在区域,自古以来就是泉水丰沛之地。自辽金以来,北京西郊即为风景名胜区,西山以东层峦叠嶂,湖泊罗列,泉水充沛,山水衬映,具有江南水乡的山水自然景观。因此,历代王朝皆在此地营建行宫别苑。

走进北大西门,能见到一小湖,湖对岸是一曲廊,湖畔一块不起眼的石碑上写着勺园的由来:“勺园是明朝著名书画家米万钟(1570年—1631年)于明万历年间所建,是‘米氏三园’中最为有名的一个,明朝诗人多有诗词歌咏,清初在勺园故地建弘雅园,康熙曾为之题写匾额。乾隆时,英特使马嘎尔尼朝见清帝时曾驻此。后为郑亲王府,嘉庆时改名为集贤院,清帝在圆明园临朝时,此处是大臣们入值退食之所。1860 年,集贤院和圆明园一起为英法帝国主义侵略者焚毁。”

勺园,是取“淀之水滥觞一勺”之意。是明末和松江董其昌并称为“南董北米”的书画家米万钟仿江南园林所建。侯仁之先生在《燕园史话》中有一段对勺园景观的介绍:“它的面积不过百亩,但是细流潆洄,湖泊连属,岗峦起伏,林木幽深。”

勺园虽不大,却使桥、廊、亭、阁与水有机结合,在有限的空间里营造出曲折回环的无限境界,给人烟雨江南的风光之感。

据悉,米万钟曾于万历四十五年亲手绘《勺园修禊图》,现藏北大图书馆。勺园故址在今勺园大楼北侧,亭榭曲廊是近年新建的。

(二十八)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