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会馆:
周树人在这儿住了7年变身“鲁迅”
绍兴会馆就在烂缦胡同东侧的南半截胡同7号,坐西朝东,从胡同北口往南走几步就能看见,门前停放着一辆电动三轮车,门两侧各贴着一个红色的“喜”字。这里早就是典型的大杂院,建满了杂屋,院内“小路”仅能容一人走过,左侧路中间一株像藤的树顽强生长,令人印象深刻。
和湖南会馆比,这座院子显得“苍老”许多,如果不是门前于1991年、2011年分别立的区文物保护单位、市文物保护单位标志,根本不会想到这就是赫赫有名的绍兴会馆。
由北京市西城区文物保护研究所编辑的《文物古迹览胜:西城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一书这样描述绍兴会馆,“现存建筑大部分主体建构未经改动,风貌古朴”,和东莞会馆等比,这就算幸运的了。
绍兴会馆始建于清道光六年,是鲁迅先生在北京的寓所之一:1912年,名不见经传的周树人来到北京工作,就落脚在这里,一住就是7年。
“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就是在这里,周树人于1918年创作出了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还写出了《孔乙己》《药》《一件小事》《我之节烈观》等作品。毫无疑问,这里是鲁迅早期作品的摇篮,难怪有人说,鲁迅是到了绍兴会馆后才成为“鲁迅”的。
鲁迅在北京住了14年,从一名公务员成长为一名伟大作家,其中有一半时间是在绍兴会馆度过的。后来,他和弟弟周作人一起在西直门内八道湾购置了一套四合院,再后来,鲁迅从八道湾又先后搬到砖塔胡同61号、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宫门口二条19号居住,后者就是现在鲁迅博物馆院内的故居。
绍兴会馆称得上是鲁迅“故居”,也是无数绍兴籍士子学人进京落脚之地,据说秋瑾烈士的战友徐锡麟比鲁迅早几年来京筹备武装、准备皖浙两省起义时,也在这里住过,还曾为修缮会馆捐过钱。
戊戌变法两甲子:
谭嗣同九泉之下应笑慰
烂缦胡同再往东,临大街一角的北半截胡同41号,就是著名的浏阳会馆,也是谭嗣同故居。《文物古迹览胜:西城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一书注明:浏阳会馆位于“北半截胡同41号,南半截胡同6号、8号”“由前后两进院落组成,前部为主,格局清晰、主次分明、空间开敞,后部为辅,用地局促。谭嗣同住在一进院正房内,自题为‘莽莽苍斋’”。
浏阳会馆整体建筑也是坐西朝东。门前一块石碑上注明了这里属于2011年6月13日公布的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门口张贴着对院落内的承租户实施腾退的公告,落款是2017年12月4日;门口和房子的墙上,贴着一些标语,如“腾退是改善生活的机遇,而不是发家致富的根本,腾退的补偿政策不会逾越,不切实际的幻想不可实现”等。走进浏阳会馆,能看到有的房子已经贴上了封条,封条上有日期,最近的是2018年2月2日。(二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