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专题
3上一版  下一版4
 
“创一代”助农场走上腾飞路
与东郊农场同岁共成长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2019年5月1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与东郊农场同岁共成长

孙长清
东郊农场原党委书记、工会主席
 

孙长清是东郊农场原党委书记、工会主席,1954年东郊农场创建了,那一年,孙长清也出生了。

孙长清告诉记者,创建的那段历史,他是听长辈说的。最初,东郊农场所在地被规划为首都机场,因为离城区太近,最后首都机场挪到了天竺。既然不建首都机场,空出来的地就被建成了东郊农场。

可以说孙长清是与东郊农场一起成长的。他至今记得老一辈讲述的艰苦创业的故事。1954年,最早的一批创业者,赶着一驾马车,从城里过来征地。第一头牛,是创业者坐火车去东北赶回来的。第一批奶牛是公私合营的。新中国成立前,城区有奶牛小场,也就一两头、三四头,这时的牛奶不是普通人家喝得起的。新中国成立后,零散的养牛户入股,统一放到了东郊农场。东郊农场也成为了北京市第一个国营的畜牧场。

“如今东郊农场创建者,最年轻的也得八九十岁了,很多人作古了。”孙长清说。他知道这段历史,也是因为农场建立56年时,出了一本书,当初孙长清做了很多工作。

孙长清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东郊农场成为了对外开放的一个窗口,国际访华的友人大都来过东郊农场,十年接待了几千名外宾。那一段时期,东郊农场作为对外的一个参观窗口,也是行业内唯一的对外开放的窗口,也代表了那个时代的北京和中国的一个形象。“这是东郊农场有别于其他农场的地方。”孙长清说。

改革开放后,东郊农场经历几次比较大的变化,强调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由单一的菜篮子、奶瓶子,逐渐综合发展,势头很猛。

1998年,东郊农场改制为国有企业,划归当地政府。同期,北京市的十多个农场全部经历了改革。

“北京农场的体制,从1958年人民公社开始。当时场社合一,政企合一,有两种不同所有制的,农场的编制是处级,东郊农场66平方公里,在朝阳区是东郊农场,也叫中阿友好人民公社,同时管理管地面的农村。计划经济年代,这些统一归东郊农场党委管。”谈及1998年的改制,孙长清回忆说。

1998年东郊农场改制,10万亩土地划走了8万多亩给地方。农场面临新的发展,是否存在成为一个话题。当时北京市领导决定保留东郊农场,作为国有企业,技术和资源丰富可以留下来,建成北京的副食品基地。

经历了一段茫然,经过徘徊和摸索,最终东郊农场探索出符合首都总体经济发展规划、也符合农场特点的一条发展新路,请人重新详细规划一二三产业,利用农场现有的土地资源和地理位置优势,发展符合首都总体规划的房地产项目。

后来,东郊农场又不断拓展,南边和清华大学合作建立科技园,北边与张家口经济开发区合作开发了房地产项目。农场内部,一产养殖业,根据朝阳城市化,养牛、养猪都迁移到远郊区县,或者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背景下转移出去了。腾出的场地,农场寻求社会合作,做房地产项目,开发做公租房、两限房,为首都市民解决实际困难。农场自身从中也取得经济效益,不断培养出了新一代农场职工,和首都经济合拍的新队伍逐渐发展起来了。

“现在东郊农场,重新回到首农集团第一军团,整体收入和利润都不错。我作为本地人,随着农场建立出生,一直到最后退休。我当时是在东郊农场党委书记位置上退休的,也为东郊农场感到由衷的高兴,希望东郊农场继续发挥更大的作用。”孙长清说。

□本报记者 马超

 
3上一篇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