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北京工会12351”手机APP,可以便捷地找到朝阳区八里庄街道工会服务站。这是北京市建成的第一家暖心驿站,无论是像快递小哥这样的户外劳动者是否加入工会,全部可以享受加热食品、饮水、如厕等基本服务。近年来,工会服务站、职工之家、职工暖心驿站、母婴关爱室如同雨后春笋,遍布在街头巷尾。深化工会改革不是虚的,就是要把职工之家、暖心驿站建到一线职工身边,让他们随时能够享受到工会的温暖与服务,打通服务职工“最后一公里”。
突出政治性
确保工会改革方向始终坚定清晰
2015年7月6日,为期两天的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由党中央召开党的群团工作会议,在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正是在这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事实充分说明,新形势下,党的群团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能改进提高、不能停滞不前”。
在全国总工会开展中央群团机关改革试点以后,北京市总工会坚持以上带下,率先推进改革。全市16区及开发区总工会、54个试点单位,从机构设置、组织网络、方式方法、工作平台等8个方面推进改革,形成了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良好态势。
2016年12月27日,北京市委办公厅印发《北京市总工会改革方案》,标志着北京市总工会改革工作正式启动。3个月后,《北京市总工会改革任务分解方案》审议通过,8个方面24条改革措施被分解为52项工作。市总工会明确要求,各级工会要集中用力,持续发力,以重点突破带动改革的整体推进,切实解决脱离群众的突出问题,着力激发基层工会活力。
以上率下
改革从职工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入手
“职工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是什么,我们就改什么。”一直以来,这句话成为了工会改革工作的准则。
改革工作中,市总工会以上率下,提高了领导机构中职工代表的比例,代表大会代表、委员、常委中,劳模先进和基层一线职工比例分别提高到60%、40%、20%以上。制订市总工会机关机构改革方案,市总工会机关职能部门由17个减为16个,行政编制从154名减至146名,精简8名。推进市总直属事业单位改革,事业单位由20个减为17个,更加突出公益属性,为职工直接提供权益维护、创业创新、教育培训、文化体育、医疗健康等方面服务,实现公益性、社会性、可持续性的有机统一。
市总工会将本级经费留成的90%用于直接服务职工,指导带动区、局、集团公司、高校工会将政策措施、工会经费、服务资源进一步向基层倾斜。
去年,北京市总工会从规范化基层组织建设入手,创新推出职工沟通会、企业沟通会“双沟通”的模式,推动工会组建和会员发展。
为了解决沟通的痛点,北京市总工会为基层工会干部、工会工作者编写了一套工具书,有流程、有案例、有问题解答、有模板、有法律支撑,同时对800名工会干部进行专项培训,并在120个街道乡镇总工会开展试点。
数据显示,“双沟通”工作模式开展以来,北京共召开1714场企业沟通会和870场职工沟通会,涉及3745家企业,其中未建会企业2616家,与885家企业达成建会意向,现场申请入会职工达到1.55万人。
主责主业更加突出
工会改革始终着眼于提升职工群众的满意度
2018年10月26日,中国工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中国工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草案)。新的章程在中国工会的基本职责中,除了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增写了竭诚服务职工群众。
可见,维权和服务是工会组织的基本职责,也是发挥广大职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重要最基础的工作。
2015年4月13日,《北京市工会深入推进集体协商行动计划(2015-2018年)》正式发布,明确提出“四年四步走”,通过巩固协商成果、推进规范建制、提高协商质量、增强合同实效“四大步”,推动全市85%以上的建会企业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今天,一份政府满意、职工欢迎的“成绩单”摆在人们面前——北京全市90.4%的建会企业开展了集体协商,94.2%的建会企事业单位建立了民主管理制度。一些通过集体协商“谈”出来的成果,让劳资关系更加和谐,职工有了更多的获得感。
2018年11月,北京市总工会与苏宁小店联手打造“北京工会暖心驿站”,年内完成设站512家。如今,走进悬有标识的苏宁小店,劳动者可以享受饮水、热饭、小憩等免费服务,随意使用无线Wi-Fi、针线包、共享雨伞、常用急救药品和血压计、血糖仪等健康检测设备。
5年来,北京工会已经建成工会服务站357家,职工之家1.38万家,职工暖心驿站9650家,母婴关爱室2020家,开办子女托管班293个。在这些数字的背后,工会的服务体系更加贴近职工,工会与职工的联系更加紧密。
如今,北京市总工会本级机构改革已经完成,制定和修订制度文件55个,为工会改革搭建了整体框架。职工之家和暖心驿站社会化建设、会员满意度评价机制、基层经费保障“三补贴”“三挂钩”等改革经验,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本报记者 白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