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天安门不到6公里,广安门桥畔——两个多世纪前,这里曾矗立着一座高大的城门楼:广安门。广安门明代又称“广宁门”,取“广为安宁”之意。
如今,在这片底蕴深厚、曾诞生中国中医科学院的土地上,广安门医院继承和发扬中医药宝藏,继续守护着人民群众的健康与安宁,彰显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自信”。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当前,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希望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增强民族自信,勇攀医学高峰,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在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谱写新的章。”2015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 60 周年贺信中这样说。
习近平总书记致信两周年之际,我们走进广安门医院这所中医院,走近国医大师、中医名家、医院院长、科室负责人,一探蕴藏在这所医院里的奥秘。
传承发展中坚定“文化自信”
2017年12月2日,国医大师薛伯寿第二届学术思想研讨会在京举行。一整天,来自各地的近400名专家学者代表济济一堂,交流、分享、互动。
面对众多弟子、友人和同事,81岁的国医大师薛伯寿特地穿上红色唐装,走上讲台,讲起继承恩师蒲辅周学术与医术的经验、启示、感悟。
连国医大师都要继承他的经验,蒲辅周是何许人也?
翻开一部厚厚的《广安门医院院史》,多幅照片上,一位面容清瘦、须发飘飘的老者或在会诊,或在临床带教——这就是1888年出生、1955年从四川奉调进京的一代名医蒲辅周。
60多年前,1955年12月19日,“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在广安门内北线阁成立,周恩来总理题词“发扬祖国医药遗产,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中央从各地选调名老中医来京,在广安门组建了内科研究所、外科研究所,以及内科、外科、骨科、儿科等临床科室。以蒲辅周、冉雪峰、杜自明、叶心清、刘志明等为代表的20多位知名专家云集广安门。
60多年来,一代代“广安人”传承和发扬中医药文化,广安门医院在治疗传染病、心血管病、肿瘤、糖尿病和针灸等方面独树一帜。
1956年,北京地区暴发流行性乙型脑炎,北京儿童医院、传染病医院住满了患者,病魔来势汹汹,一开始死亡率非常高。
“之前石家庄乙脑流行时用的白虎汤在北京不仅无效,病人病情反而加重。”薛伯寿说,“后来卫生部点将,蒲老任专家组组长,老师研究后提出,用温病治疗原则治疗乙脑,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石家庄的乙脑是暑温’,而当年北京正值立秋前后,雨水较多、天气湿热,患者证属‘湿温’,于是采用三仁汤通阳利湿,芳香化浊,再加上杏仁滑石汤,湿去热退,一场可怕的瘟疫得以迅速遏制,蒲老诊治的患者中无人死亡。”
“运用中医治温病原则治乙型脑炎 北京市不少危重脑炎病人转危为安”—— 1956年9月4日出版、如今纸张已发黄的《健康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如是记录。
(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