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员工长期“被加班”,企业效益不一定会好,甚至还会陷入“互害”境地。一个优秀的企业,应该尝试不同的方法,激励员工提高效率,在法定时间内完成工作,而不要总想着依靠“996”工作制来胁迫员工“免费加班”。
每周工作5天,每天“朝九晚五”8小时,尽管有时也会加班,但这样的上班节奏,是不少人有共识的工作常态。但最近,一个新词儿——“996工作制”却一再引发社会关注,也将一些互联网公司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日前有40多家互联网公司被指实行“996”工作制,其中也包括多家知名互联网公司。有媒体表示,即使员工对这种工作方式表现出了抵制,但其中的很多人最后还是迫于无奈只能默默接受。(4月6日《中国之声》)
事实上,“996”工作制早已成为互联网公司的行业“潜规则”。最近,程序员界发生了一件事,有人在知名代码托管平台上发起一个名为“996.ICU”的项目,以此抵制互联网公司的“996”工作制,此举立即得到大批程序员响应。所谓“996.ICU”意为“工作996,生病ICU”,是一种讽刺,意味着长期这样过劳工作,最终面临健康的危险。
“工作996,生病ICU”,这不是危言耸听。长时间加班熬夜、劳动时间过长,违背了人体的生态规律。它或许能让眼前的饭碗丰富一些,却透支了自己的健康。近年来,互联网公司频现员工猝死事件,而关于互联网公司“过劳死”的争议也一直存在。所以,互联网行业“996”工作制遭遇抵制,也不是偶然。专家分析,一方面固然是因为互联网行业工作节奏快,在市场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实行“996”工作制就多一些;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公司存在“剥削心态”,在加班或超过八小时工作不支付加班费的时候,就容易出现大规模的反抗。
《劳动法》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一小时,因特殊原因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三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三十六小时。显然,“996”的合法性是存疑的。它直接把加班转换为对员工的正常工作时间要求,甚至对这种机制进行包装,赋予其文化、道德色彩。员工要维权,委实不易。
年轻人需要奋斗,但“工作996,生病ICU”,未必是幸事。“996”工作制一再引发关注,也证明这不仅是一道企业成本题和个人选择题,也是一道监管能力题和对未来的判断题。换句话来说,破解“工作996,生病ICU”,需要综合药方。一者,员工自己需要明确有关协议,保留加班证据,勇于向违法企业说不;二者,劳动执法部门要为劳动者撑腰,尤其要针对过度加班现象,加强督察检查,加大执法力度,不能任由“996”成为潜规则。
同时,解铃还须系铃人。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员工长期“被加班”,企业效益不一定会好,甚至还会陷入“互害”境地。一个优秀的企业,应该尝试不同的方法,激励员工提高效率,在法定时间内完成工作,而不要总想着依靠“996”工作制来胁迫员工“免费加班”。要知道,遵法循德、尊重员工,尤其是呵护员工健康,才是企业行稳致远之道。
□付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