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讳言,医患关系紧张,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彼此缺乏信任——医生接诊怕患者“找茬儿”,患者就医更怕医生不负责任。在这样的心理支配下,稍有摩擦就可能起冲突。
3月26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发布的《医疗损害责任纠纷审判白皮书》显示,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案件审理周期长,增加了当事人维权成本。并且认为,近年来医患矛盾依旧难以化解。其原因,一方面是医疗资源的积累和分配矛盾、医疗体制自身的缺陷,医患之间的低社会信任度等因素所引发;另一方面还在于该类纠纷处理机制不健全以及法律救济存在弊端和不足。
医疗资源的分配、医疗体制的缺陷,以及医患纠纷处理机制和法律救济问题都很专业,外行者很难说到“关节处”。这里只谈社会信任度问题。
毋庸讳言,医患关系紧张,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彼此缺乏信任——医生接诊怕患者“找茬儿”,患者就医更怕医生不负责任。在这样的心理支配下,稍有摩擦就可能起冲突。
患者不信任医生,常常表现为但凡有点“门路”的人,得点稍微复杂的病,也要千方百计找个熟人,拐弯抹角地与医生拉上关系。许多事实也证明,随便挂个号请医生看病,确实不如“有关系”保险,有了“关系”起码会负点责任,真有了问题至少能找到“苦主”。由此,除了看病难、看病贵,还要加一条看病累——找到一个“合适的关系”挺费劲。
医生也有苦衷。患者的不信任,甚至无端怀疑无理取闹,使医生动辄得咎。若是有点关系的人找上门,又碰上复杂病例,还要格外小心。即使没有关系,也要防止医疗纠纷。为医疗纠纷挨打、受伤,甚至殉职的医护人员并非个别。“戴着钢盔当医生”的说法有点夸张,却反映了一种无奈的现实。如此,医生自我保护意识越来越强,发展下去,碰到稍有风险的诊疗、手术,能避就避,能躲就躲。结果是患者付出代价,医生的医术也很难提高。求医问药、科学探讨的初衷与愿望,在诚信缺失的条件下双双落空,成为双方的不幸。
由此说来,医患彼此缺乏信任,既源于少数医务人员缺乏职业操守,也因为个别患者或家属寻衅滋事。不过,实事求是地说,矛盾的主要方面,恐怕还在于医而不在于患。患者有病求医,医生是主导,患者要听医生的。甭管有钱没钱,有关系没关系,这点都不会变。从本能上讲,患者有求于医生,必然尊重医生,极少敢对医生颐指气使。因此,医生是否常怀仁爱之心,善待患者,对于融洽医患关系是起主导、决定作用的。
现在的问题是,仁爱之心被金钱、功利浸润了、腐蚀了,医患之间失去了心灵、感情的沟通,失去了彼此的信任,关系怎能不紧张?深究一步,如果医院都市场化了,医疗服务水平、质量都以付费多寡衡量,医患成了买卖关系,“救死扶伤”的医德让位于“一分钱一分货”的法则,不发生矛盾才是怪事。
医疗制度改革、医疗费用上涨,提高医务人员待遇,老百姓都能理解。多花点钱,多受点罪,只要治好病,也无话可说。那么多人为了找个好医生,千里迢迢跑到城市医院,通宵达旦排队挂个专家号,还不就是图个健康平安?怕的是花钱受罪治不好病,岂能不闹纠纷?医患关系不仅是个花钱的事,医患双方都要将心比心。
□张刃